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能屈能伸的豆丝生意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有一个名叫张远胜普通的农民,一直靠踩三轮车为生的他在2002年突然改了行,并在五年内拥有了年产值六十万元的工厂。与此同时,镇上原有的十几家做同类生意的店铺都消失了。

  吸引张远胜的面食就是豆丝,农户用大米和绿豆先打成浆,再烙成饼,冷却后先切细再晒干。作为过年时必备的食品,豆丝在湖北是家喻户晓。吃时将干豆丝放在开水中煮熟,并根据个人喜欢调味。

  2001年的一天,张远胜踩三轮车到汉口市中心的一家集贸市场,在这里,他发现有一家店卖豆丝,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外面卖的豆丝,他毫不犹豫的买了2包回家尝尝。

  张远胜:“一尝,味道不好,一煮,这个外面成稀泥,化了,里面还是生的。”

  买回来的豆丝不好吃,张远胜却有了一个主意,豆丝是这么有名的一个湖北特产,却没有人要作它的生意。我为何不试试呢?他和妻子陈翠珍算了一笔账,三轮车一天只能挣百来元钱,而豆丝若能卖到6,7元一斤,一天就能有数百元的收入。

  不料话一说出来,就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家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三个孩子也都还在念书,要是投资失败了怎么办?再说,即使生产出来了,市场在哪里呢?

  张远胜:“她开始没有思想准备,应该说是没有思想准备。”

  陈翠珍:“要说没有顾虑那是假的,因为我对这个豆丝还不怎么了解。”

  妻子的顾虑让急于创业的张远胜一下子清醒了很多,他决定先去做一番市场调查。2001年,张远胜自费到省外去考察市场。

  张远胜:“就是那个地方有那个豆丝,别的地方没有。”

  喜出望外的张远胜一回来就向妻子汇报了自己的考察结果。这一次,妻子再也说不出任何反对的理由。2002年底,他们在村里雇了2个会做豆丝的老乡,在自己家里开始生产。

  2003年初,张远胜夫妇俩带着两吨干豆丝来到了汉口。汉口是九省通衢武汉的商业中心。在这样一个外省人多的地方销售,肯定会卖得好。

  张远胜:“在我心目当中,我自己这么想,这当中,一定有商机。”

  不料,豆丝在汉口根本卖不动。黄陂豆丝在本地是个特产,但外省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失败的压力却像锁链一样压在张远胜的心头。迷茫的他和妻子又回到黄陂,夏天到了,湖北进入雨季,存放在家里的豆丝全都开始发霉,他只能无奈的全拿去喂鱼。

  张远胜只能又重新踩起了三轮车。正当他想到要放弃的,妻子却一反最初的态度,坚定的支持他做下去。

  张远胜:“她是一个事业型的人,不愿意失败,在她心目中,我们所做的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陈翠珍:“男人嘛,青年,要是没干成什么大事情,平平无为的走过了一生,我为他不值。”

  夫妻俩吸取了在武汉的经验教训,决定把豆丝拿到镇上去卖。黄陂人最喜欢吃豆丝, 在本地一定可以销的好。张远胜在集贸市场摆了一个摊位,每天早上先把妻子送去摆摊,自己再去跑运输。与面对生活困苦比起来,张远胜更在乎妻子的感受。

  张远胜:“她,你说我对不起她,让她摆地摊,这个是生活所迫。生活所迫,很现实的呀。孩子要上学,这一家人要吃要喝。那当时回来还租房呢,那租房要不要钱,这都要钱的。她只要是跟我在一起做生意,她的情绪还比较好,她喜欢和我在一起。。”

  令张远胜想不到的是,在镇上销售也非常困难,黄陂的农户自己通常都会做豆丝,张远胜的做的也是普通豆丝。没有新鲜味儿,当然卖不出去。

  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张远胜开始开发豆丝的新口味。他尝试着把胡萝卜,核桃,人参等各种口味添加到豆丝中去。在考虑到来源和营养的双重因素后。重点还是转移到了当地盛产的一种植物,葛根身上。

  记者:“您这挖的什么呀?”

  张远胜:“这是野生葛根。”

  记者:“它生长在地表以下多少深的地方啊?”

  张远胜:“这个不一定,像这个吧就是在表面。”

  记者:“这么大有多种啊?”

  张远胜:“这个吧,三公斤。”

  记者:“它加工成葛粉有多重呢?”

  张远胜:“纯粉是吧,一市斤,清洗干净,完了破碎。破碎之后呢,用水冲,通过好多,16道工序,完了把它,沉淀下去的最白的,也就是葛根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木兰 葛根 破碎 大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