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旬阳,如同进入了一个山的世界。在九曲十八弯的公路两边,不时可看到群众修塘打窖的场面。据介绍,全县每天约有3万多人在开展以塘窖建设为主的冬季农田水利建设,成为陕南冬季农村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了解,“十五”期间,旬阳县累计新修集雨水窖11.2万口、堰塘157口,新增蓄水能力460万立方米,修高标准水平梯田3.78万亩,累计发展灌溉面积2.9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7平方公里,解决了3.39万人的饮水困难,连续13次获得全省“水利振兴杯”、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去年又被评为全国农建先进县。
建窖屯雨水 燃起希望之光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旬阳县,境内山高水低,坡陡沟深,土地支离破碎。“三天无雨心发慌,一场大雨无处装”是其真实的写照,既无地下水可抽,又无地表水可蓄,既不能打井建泵站,又不能挖塘修水渠。1999年,该县作出《奋战五年,建十万口水窖的决定》,提出要从治旱入手,把水留住,并确定了“户均一口窖,人均十方水,实现30万亩水浇地”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行以农户为单元的集雨水窖工程。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县水利局按照集雨区地质、地形、人畜数量和灌溉等要求,对窖型、窖址、容量、灌溉形式、集水形式等进行定型设计,合理布局,把任务落实到了村、组和地块,同时制定出台了《集雨水窖建设物资管理办法》、《集雨水窖建设工作考评办法》等相关措施,统一制定了验收标准和办法,为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建窖奠定了基础。至此,一场以集雨窖灌为主体的农业节水革命在旬阳全面展开。
四两拨千斤 各方共出力
县水利局局长叶启智告诉记者,“依据《规划》,全县兴建10万口水窖,估算总投资为2.5亿元,资金无疑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整合水窖建设资金,旬阳县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项目共创,管理归位,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小水资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土地复垦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2005年,共整合资金800万元。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利用“一事一议”制度,采取以包工队形式为主、村组会战为辅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水窖建设,使得在每年的2万口水窖建设中,群众投资达4100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80%以上。坚持推行“谁建、谁管、谁受益”和“工程所有权长期不变”的政策,坚持一窖一卡的管理模式,由各乡镇给建窖户核发工程产权证,调动广大农户的建窖积极性,发挥其投入主体的作用。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县政府每年从县本级财政预算中列出50万元专门用于水窖工程,乡镇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共计筹措建窖启动资金120万元。城关镇政府先后筹措24万元,为在规定期限内达到验收标准的每口窖补助200元。县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奖励有功单位和人员。通过“四两拨千斤,各方共出力”。十五期间,全县共建成水窖11.2万口,累计投入2.8亿元,其中国家投入2300万元,群众自筹2.4亿元,建成千窖乡28个,百窖村176个,3口以上建窖大户2325户,解决农村饮水人数6.5万人,发展窖灌面积13.8万亩。
蓄得雨露奔富路 旱山秃岭显生机
神河镇丰家岭村过去饮水主要靠几公里以外的季节性小沟来维持,争水纠纷经常发生,稍遇干旱就需到3公里外的坡下背水。1999年春,抗旱栽烟雇用三轮车拉水,每吨水价格高150元。自2000年以来,该村修窖450口,户均1.5口,不仅解决了吃水问题,还发展窖灌面积900亩,去年夏粮获得历史上的大丰收,平均增产四成以上。
小水窖集成“生命之水”,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饮水之困,还兴起了农村大产业,为村民致富筑就了“小康路”。过去旬阳县的农业被称之为雨水农业,大面积种植的是小麦、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农民一年四季在为口粮奔忙,有了水窖以后,主要发展烟草、黄姜、鲜果、蔬菜及畜牧业。过去种一亩玉米实际收入不到100元,现在种一亩烤烟纯收入达1200元以上。在赵湾镇桦树梁村,记者看到800多人的村子,已经建窖310口,并发展地膜烤烟1300亩,加上其他经济作物,基本上已经不种粮食了。海拔800米的麻坪镇海裳寺村,前年修窖280口,去年发展1200亩优质地膜烤烟,被誉为高山上的“白色革命”,形成了“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仅烟草一项全村就提供税收30多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0-19/2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