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李树君:国际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孙红梅 刘卓

农机院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抓住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完善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成为产业技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站在行业技术的最前沿;完成了由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进而向高端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将产业建设与发展工作由中试生产、规模化量产推向园区化集聚、国际化布局的新阶段,在全面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中国农机院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需要在规划和行动的顶层设计上,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思维和战略。中国农机院是否具备了这样的优势?他们的国际化之路将怎么走?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给出了答案。

 

《中国农机化导报》: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要走的一步,中国农机院既然有雄心成为农机行业的领跑者,那么在国际化战略方面,拥有哪些优势?

李树君:我们有信心走好国际化这步棋,因为我们五十多来年的国内外农机科研交流积淀为我们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比如亚洲农业工程学会(AAAE)秘书处、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期刊编辑部等国际知名农业工程组织落户中国,而且就在我们中国农机院。我们还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农业工程大会”、“国际科技合作高峰论坛“等世界农业工程领域国际性学术大会,体现了中国农机院作为我国农机领域顶级科研院所的实力和在国际上获得的声誉与认可。另外,我们也承担了国家的援外培训项目,常年实施科技部、商务部的援外农机实用技术和官员培训,几年来,成功执行了四十余期各类国家技术援外培训项目。第三,我们承担了国家的许多援外工程及国际投标项目。种植、节水、收获、农产品加工设备在东南亚、中亚、南美、非洲、东欧形成了示范性用户群,这些交流和项目的实施都为我们农机院走出去,赢得海外市场做好了铺垫。

 

《中国农机化导报》:您作为中国首位担任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的学者,怎样看待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农业工程发展中的地位?这种身份对中国农机院走出去会带来哪些益处?

李树君:中国的农业工程国际化之路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的是以汪懋华院士、高元恩和张际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最早参与国际农业工程学会。我是1998年第一次参加在摩洛哥拉马特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农业工程世界大会,当时是代表时任机械部农装司司长高元恩参加的。在这个会上,我提出一个建议:国际农业工程世界大会能否到中国举办,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业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那届大会对这个提议最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但这个提议却写进了会议纪要。那一年,参会的八九百人中,只有我一个中国人。2000年时,我又参加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在日本举办的跨世纪纪念活动,那也是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第一次到亚洲开会,由于国际农业工程世界大会是每四年一届,我就提出能否在四年的中间在中国举办一次会议?这个提议得到通过。2004年,这个中间会议在中国召开,尽管只是一个中间会议,但规模却比世界大会还要大,光注册参会人员就超过1000人,回良玉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报告,国际农业工程学会来了历届的八九位主席,这次会议得到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农业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奠定了中国农业工程的地位,这次会议是我国农业工程真正国际化的标志或者叫分水岭。从此,这个四年一届的中间会议也成为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的一个例会,而且也要提前8年来申办了,我们将这次会议誉为国际农业工程的奥林匹克。时任中国农机院院长陈志当选为亚洲农业工程学会副主席。从1998年到2006年,我们国际化的速度非常快。2010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的第十七届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大会上,参会人员有900人,中国人加海外华人占到了100多人,从参会人数来看,中国农业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2010年,我当选为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这与中国农业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以及中国农机院、中国农机学会积极参与有关,当然,这也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农业实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应该说,2000年以前,在国际农业工程领域,中国只是参与,从2000年以后,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是影响力逐步提升阶段,2014年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第十八届世界大会将到中国举办,必将使我国农业工程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工程 核心 农产品加工 嫁接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