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纪实


  “一下雨,路就没法走了,深一脚浅一脚都是泥水,别说闲逛了,连出门都难。”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78岁、曾担任过12年村支书的张永杰爱在村里转转,在一年以前,他出门时总要看老天爷脸色。“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走路都方便多了。”张永杰乐呵呵地说。

  来到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原来的“泥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整洁干净的村边小道两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张永杰现在每天早晚都可以沿着环村水泥路走走,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文明村建设,给这常年生活在偏僻大山沟里的农民带来的好处。

  多年以来,农村环境“脏、乱、差”,一直是困扰康县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难题。2010年4月以来,康县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把中央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具体化,以“创建村、培育民、倡导新风尚、塑造新形象”四新为目标,以“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为主要内容,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标准、体现特色,整合项目、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康县借鉴浙江“安吉模式”,正式启动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及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根据自然村的基础条件,按照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三个层次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坚持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抓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启动产业配套工程,第三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突出建设特色,大力实施以“四化四改四结合六有六配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配套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坚持以点带面推进,积极破解资金投入难题,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和标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计划用3至5年时间,每年按70个村建设,完成全县350个村1640个自然村的环境卫生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活动启动实施两年多来,越来越多的村庄“旧貌换新颜”,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风民俗有了新的气象,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美化村舍坚持改善环境与促发展相结合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曾担任35年村支书、85岁的卯启林,说起村子里最近一年的变化如数家珍。如今,花桥村已建起了便民门店、健身公园、广场、路灯、污水管网、水冲式公厕等设施,广场上那些健身器材,卯启林老人还没用习惯,但看到村里老人和孩子们玩得开心,他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以村庄环境治理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不仅仅是美化农舍,而是要把坚持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在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目标的同时,改善村社道路、自来水供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康县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公交一体化运营……这些原本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如今,伴随着村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区域供应水管网进村入户是村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加快城乡供水跨行政区域“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管理”建设,目前康县区域供水通水乡镇、通水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46%。到2013年底,康县区域供水通水乡村覆盖率有望达到85%以上。

  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康县加快推进城市公交和镇村公交无缝对接,已开通的县城至碾坝、城关、岸门口、王坝、三官等镇村的公交车,采用“公车公营”或“公车私营”模式运营,全程一票制,县城内票价1元,出城到村2.5元。到2015年,80%的村有望实现公交“村村通”,农村居民出行可以实现零换乘。

  因地制宜塑造特色风貌、避免“千村一面”

  “村里的老房子是村民关于村庄记忆的对象和情感的寄托,要尽量保留一些。”省政协副主席李永军在指导阳坝镇乡村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时说,在新村村庄建设中,应在原有肌理上进行规划整治,充分利用村庄原生态现有自然、民俗资源,不破坏村庄原有生态机制和历史文化,打造原生态、高品位的特色村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村庄环境治理和村建设一定要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出新。村庄环境治理和新村建设要突出这种差异化,防止“城市化”、“均一化”,要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基础设施建设 相结合 改善环境 人居环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