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康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纪实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8-03  互联网

  “一下雨,路就没法走了,深一脚浅一脚都是泥水,别说闲逛了,连出门都难。”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78岁、曾担任过12年村支书的张永杰爱在村里转转,在一年以前,他出门时总要看老天爷脸色。“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走路都方便多了。”张永杰乐呵呵地说。

  来到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原来的“泥水”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整洁干净的村边小道两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张永杰现在每天早晚都可以沿着环村水泥路走走,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文明村建设,给这常年生活在偏僻大山沟里的农民带来的好处。

  多年以来,农村环境“脏、乱、差”,一直是困扰康县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难题。2010年4月以来,康县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把中央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具体化,以“创建村、培育民、倡导新风尚、塑造新形象”四新为目标,以“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为主要内容,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标准、体现特色,整合项目、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康县借鉴浙江“安吉模式”,正式启动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及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根据自然村的基础条件,按照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三个层次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坚持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抓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启动产业配套工程,第三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突出建设特色,大力实施以“四化四改四结合六有六配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配套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坚持以点带面推进,积极破解资金投入难题,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和标准,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计划用3至5年时间,每年按70个村建设,完成全县350个村1640个自然村的环境卫生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活动启动实施两年多来,越来越多的村庄“旧貌换新颜”,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风民俗有了新的气象,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美化村舍坚持改善环境与促发展相结合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曾担任35年村支书、85岁的卯启林,说起村子里最近一年的变化如数家珍。如今,花桥村已建起了便民门店、健身公园、广场、路灯、污水管网、水冲式公厕等设施,广场上那些健身器材,卯启林老人还没用习惯,但看到村里老人和孩子们玩得开心,他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以村庄环境治理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不仅仅是美化农舍,而是要把坚持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在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目标的同时,改善村社道路、自来水供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康县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公交一体化运营……这些原本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如今,伴随着村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区域供应水管网进村入户是村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加快城乡供水跨行政区域“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管理”建设,目前康县区域供水通水乡镇、通水行政村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46%。到2013年底,康县区域供水通水乡村覆盖率有望达到85%以上。

  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康县加快推进城市公交和镇村公交无缝对接,已开通的县城至碾坝、城关、岸门口、王坝、三官等镇村的公交车,采用“公车公营”或“公车私营”模式运营,全程一票制,县城内票价1元,出城到村2.5元。到2015年,80%的村有望实现公交“村村通”,农村居民出行可以实现零换乘。

  因地制宜塑造特色风貌、避免“千村一面”

  “村里的老房子是村民关于村庄记忆的对象和情感的寄托,要尽量保留一些。”省政协副主席李永军在指导阳坝镇乡村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时说,在新村村庄建设中,应在原有肌理上进行规划整治,充分利用村庄原生态现有自然、民俗资源,不破坏村庄原有生态机制和历史文化,打造原生态、高品位的特色村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村庄环境治理和村建设一定要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出新。村庄环境治理和新村建设要突出这种差异化,防止“城市化”、“均一化”,要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康县在生态文明村建设及村庄环境治理中,指导各乡镇根据村庄不同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尊重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特点,尊重原有的村庄历史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尊重本地的人文内涵和建筑特征,按照因地制宜、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制订出台了《全县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总体方案》。委托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根据康县各村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等不同类别和特点,在充分挖掘各村文化民俗内涵、充分体现康县生态特色的基础上,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按照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标准,编制完成王坝乡大水沟村、阳坝镇刘家坝村、城关镇史家沟村等26个生态文明村村庄建设规划及房屋风貌改造设计,其余106个生态文明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铺开,确定了不同的建筑风貌、创建方式和建设标准。

  自觉维护常态化关键靠“人治”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要主动保护起来,不仅我自己是卫生管理员,我妻子也是。”在康县望关乡徐罗村徐罗社,56岁的罗维林每天都拿着手提袋,义务在村里道路上、广场上、绿化带里捡垃圾。

  “要想村子里的良好环境长期保持,需要村民自觉维护。”对于如何常态化保持乡村环境卫生,望关乡党委书记王文辉说:“我们在建立卫生管理、环保清洁及垃圾处理制度的同时,对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并设立‘环境卫生评比公示栏’,定期公布每个家庭卫生状况的检查结果;成立村级环境卫生理事会,定期对农户房前屋后‘三乱’进行检查评比,按照清洁、较清洁、不清洁,分成红、绿、蓝三种颜色张贴在农户墙上,作为星级文明户评选依据;村里还成立了环境卫生治理督查志愿队伍,定时对村里环境卫生进行查看,同时还不定期地举办文化宣传,让环境治理工作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一直延续下去。”

  据介绍,康县规划创建的118个生态文明村(精品村19个、示范村48个、达标村51个),已基本创建完成95个村。今年康县计划完成50个生态文明村建设及村庄的环境治理,上半年已有50个村启动实施村建设及村庄环境治理,其中19个达标村已完成建设治理工作,31个精品、示范村完成工程量的80%。逐步建成了一批“布局合理,道路畅通、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生态乡村。



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08-03/10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