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湖北宜都红花套镇“省级新农村试点建设”走笔


走进“宜都北大门”红花套镇,扑入眼帘的是一幅秀美的风景图:宽敞洁净的集镇街道纵横相通、整齐划一的人行步砖黑白相间、大小各异的景观树木吐露生机、雪白透亮的节能路灯夜色增辉......

如春的生机,源自2009年一个宝贵的机遇。是年,红花套入围湖北省88个村建设试点镇。

借省级试点“东风”,红花套镇振翅发力: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23%,财政收入7842万元、同比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8507元、同比增长15%。被表彰为“湖北省2009—2010年度文明乡镇”、“湖北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乡镇”、“宜昌市环境优美乡镇”、周家河村被表彰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发展“大蓄力”:三大产业齐转型

3月15日,落户红花套镇的九州方园新能源公司首期人才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200多新员工开始专业培训。

镇委书记白华说,从2010年12月3日,宜都市委书记与九州方园董事长在投资协议书上签字,仅用90天时间,光伏产业项目一期工程厂房已接近封顶,7月份第一条生产线将正式投产,全部投产后员工规模将达万人,可新增就业岗位8000人以上,每年新增利税可达10亿元。

招商引资带动工业转型。从2005年宜都市委在红花套镇设立“2号工业园区”到2009年开始向“清江绿色产业园”转型升级,5年间,清江绿色产业园这颗“梧桐树”引来82只“金凤凰栖息枝头。目前入园绿色产业园企业已达82家、其中规模企业达到14家。仅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亿、实现工业总产值17.5亿、规模工业总产值15.5亿、产品销售额14.6亿。

龙头品牌带动农业转型。引进丰岛集团等10家龙头企业,镇内土老憨、天峡鲟鱼商标去年同时跻身“中国驰名商标”。全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有 13家柑桔专业合作社同7000户柑农签定了柑桔供销合同,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农业企业落户镇内产业园,解决了2000多农民就地就业。天峡鲟业生态水循环单体、股份合作养殖经营模式已分别在渔洋溪、杨家畈等村逐步推广,创建出农企联动融合的新机制。

区位优势带动第三产业转型。作为宜都的北大门,红花套极力放大“楚蜀咽喉、鄂西门户”地理优势,加快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自去年起,特色旅游名镇建设开始起步,天峡鲟业“世界鲟鱼博览园”已经接待外国游客400多人,荆门山旅游开发、城背溪古文化遗址和红花套原始社会村落遗址保护、天龙湾水城休闲观光旅游开发、大溪户外运动等旅游开发相继启动。

面貌“大变脸”:三大建设齐发力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夜幕降临,去年12月建成的12000平米文化广场热闹异常。在经典红色歌曲和流行网络歌曲的优美旋律中,众多居民翩翩起舞。

“用好省级村建设试点镇匹配的近亿元资金,短短两年,我们快速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居民点建设,镇村面貌实现了大改观。”镇委书记的言语中透出喜悦和自豪。

投资5300万元整治镇区“三纵九横”主要道路,统一配套了排水、绿化、步行砖、路灯等基础设施,新建了3处渠化岛和2个绿化带。投资200万元新建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投资300万元建设了12000平米的镇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广场。

着眼绿化、美化、净化目标,努力建绿色生态家园。积极开展迁村腾地,周家河村拆迁113户,腾地600亩,吴家岗村拆迁153户,腾地690亩。在全镇范围内整合环卫资源,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新建了镇区及9个村级垃圾集并房,全镇50%的村达到国家生态村建设标准。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配套、统一管理“五统一”要求,全镇重点划出8个居民点。周家河居民点“桔园新村”规划占地面积100亩、可建房120户,吴家岗居民点“四庄堰”规划占地面积60亩、可建房80多户,目前均已动工并同步配套基础设施。

民生“大投本”:三大工程齐交融

3月28日,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村民周明全在宜都农业银行红花套分理处领到他和老伴当月保财政补贴120元。他说:“没想到,老了还能拿国家发的‘退休金’,虽说不是很高,但感到蛮知足,今后要好好注意身体,争取多享几年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红花 柑桔 绿化 安全饮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