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业以农为基。福建山区面积9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积的80%;山区人口18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60%。山区是福建农业的基础所在。几十年励精图治,筚路蓝缕,福建山区终于实现了从解决温饱、脱离贫困到奔小康的历史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村建设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浪潮的兴起,福建山区更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给最充裕、农村经济最活跃、农民生活最丰富的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条件日臻完善。
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53.73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72.31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3246.43元,同比增长9.4%。
片片荒山,成为海西“粮仓”
时光回溯,1952年8月1日,在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郑依姆的带领下,福州鼓山镇几十名农户合作成立了“郑依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年亩产水稻500多公斤;1956年,永泰县“新愚公”檀积蒲带领家人和十多名耕山队员到白岩山安营扎寨,把荒山建设成梯田连片、果树成阴的新山区……
1978年,改革开放正春风,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福建山区农民凭风借力迈出了“奔小康”的步伐。 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农业“五新”的推广力度,实行超级稻、旱育秧、再生稻、水稻抛秧、水稻免耕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增产技术,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如今,我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9.4%。
今年一开春,省政府又出台了粮食综合直补、增加水稻病虫害保险责任等一系列强农扶粮政策,使山区农民持续受惠。目前,全省粮食、农机具等补贴政策均得到有效落实,已分别下达种粮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资金8.56亿元和1.28亿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00万元;落实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18万亩。许多山区种粮大户表示:“有政府的支持,我们种粮越来越有信心了,明年还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有关资料显示,今年全省春收粮食产量31.57万吨,同比增长12.3%;夏收粮食产量145.43万吨,同比增长3.2%。专家分析,继春粮、夏粮增产之后,秋粮也有望增产,福建今年粮食生产又是一个丰收年。曾经贫瘠的山区乡野,已成为支持海西建设的宝贵“粮仓”。
统筹城乡,拉近山海距离
没有山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共同的“小康”。福建山区在保证粮食稳定生产的前提下,适应市场需要,积极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经济产业,农业生产从偏重种植业,变为注重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从偏重于抓耕地经营,变为注重山、海资源的综合利用,从偏重于抓农业生产,变为注重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走进今天的福建山区, 除了粮食的增产增收,“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产业特色,正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主渠道。 无论是古田县的食用菌业、清流的香鱼业、南平的奶业、新罗区的生猪业,还是德化的陶瓷业、福安机电业、沙县的小吃业,每一项都享誉海内外,进一步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山区的全面开发还要重视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此,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并对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综合改革,为山区农民进一步卸下重担;在全国率先建成广泛覆盖城乡所有困难群众的农村低保制度,在所有山区县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山区教育与全省教育的同步发展……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福建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016个,培育35家国家级、185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1000多个乡镇图书馆、文化站,拥有9000多所中小学校、1000多所乡镇医院及卫生院。目前,山区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水、村村通公路,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6000元。许多山区百姓幸福地感叹道:赶上了好时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1-23/10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