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达窝村 从茅草房到四合院


  这个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3500元大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至两部电话。今年,村民仅苹果、花椒两项就将有近100万元收入。这个少数民族村庄中发展的佼佼者,便是盐源县卫城镇达窝村。

  走进达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苹果、花椒林;车辆穿梭在宽敞平坦的通村公路上;高大、宽敞的青瓦白墙四合院掩映在树荫下;勤劳的村民们正在地里采摘、装运苹果……

  在61岁老人海来日哈的家里,宽敞整洁的四合院左边分别放着一台粉碎机和洗衣机;左下角种植了几株葡萄树,并建了一个小凉棚;右面停靠着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和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右上角的屋顶上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右下角的一个小花园里种有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

  走过院子,来到客厅。客厅地面贴着暗红色的瓷砖,左面放着一排整齐的沙发,沙发面前是一个很别致的茶几;右面的电视柜上摆放着一台29寸的大彩电和一部座机电话,电视两旁是一对大音响。电视柜中间一层放着电视机顶盒、功放机、影碟机等。

  “‘山坳坳里搭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地上睡,风吹脊寒火做伴’的艰苦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呀,我们村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电磁炉、电饭煲,不会再有‘三个石头支锅庄’的苦日子了。”海来日哈老人笑呵呵地说,“要不是政策好,我家的房屋不会是漂亮的四合院,更不用说会有这么多家电了。”

  回首几十年前,盐源全县60%的住房(包括城镇)为低矮木板房,20%为篾笆折棚或草搭窝棚,10%为岩洞或偏岩框。在平坝,50%的农民穿“传家衣”,用草或毡毡作被,披空心羊皮御寒。居住在高山上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更苦。当时的达窝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几平方米,人均纯收入在100元以下的有22户、125人,占总户数的53.65%,占人口总数的52.09%。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和改革的春风犹如甘霖,滋润着盐源全县的老百姓。

  为解决住房问题,盐源县委、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陆续将以前的茅草房、木板房等改为防震、防火的砖混(钢筋混凝土)房。县城周边及山区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近几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更是让居住在高山上的老百姓生产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如今,在全县建设“八大基地”、“十大产业”的带动和各项“惠民富民”政策的落实下,达窝村通过紧扣市场抓产业叩开了致富之门,达窝村的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去年,达窝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大关,是1978年的200多倍;今年,仅苹果、花椒两项,收入达15万左右的就有20多户,人均将增收1000多元;现在,全村420多户家庭,基本上每户拥有2部电话,85%以上的拥有了摩托车,80%以上的用上了电饭煲,40%左右的用上了电磁炉,20%左右的有了拖拉机、面包车。

  达窝村的变化只是盐源县广大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去年盐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3000元大关,达到3247元,是1978年64元的50.73倍,是1990年274元的11.85倍。盐源农村,正昂首前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花椒 拖拉机 牡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