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掠影(组图)


中青在线讯(高翃凌 李志强) 这是一个创造了历史的村庄: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这里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人民公社;第一个进行了民主换届选举;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完全小学。50年前,克松村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6个庄园之一,村民们世代为奴。1959年,西藏平叛后,实行了民主改革,翻身农奴获得了土地和自由,终于当家作主。从此,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

  9月15日上午,全国网络媒体西藏行的网络记者团来到了克松村采访。

   我们首先走进了一座装饰一新,鲜花盛开的藏式小院。院门口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块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百姓之家的招牌分外醒目。这里就是格桑次仁的家。


       
        格桑家的女主人背着小外孙站在自家装饰一新的大门前。

   54岁的格桑次仁有一个五口之家,并且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这让他远近闻名。回忆起儿时的生活,用格桑的话说,“那时候,没什么东西吃,很苦。”生活直到1985年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为了改善生活,特别是让孩子们都能上学受教育,格桑开始做小生意。他靠着搞运输,开小卖部,慢慢致富。2007年,格桑花了10万元盖起了漂亮的新房。

  说到未来,格桑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小女儿能考上公务员,也过上稳定的生活。然后,格桑在继续做生意的同时,也要“好好享享福了”。

  离开格桑家,我们在村庄中发现了一处“工地”。一群男女正在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妇女们背材料;男人们在上梁;老阿妈背着水桶来送水;只有孩子们在一旁快乐地玩耍。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村民们在盖新房。在这里,一家盖房,全村人都会来帮忙,几天就能完工。


       
        村民们在互助建新房。

   据小边巴次仁支书介绍,这几年,80%的村民都在盖新楼。好一些的两层小楼300多平米,要投入20来万。在村里转了半圈,我们看见好几处空地上堆积着砖瓦材料,边巴次仁支书说,这都是准备盖新房用的。村民们有搞运输的、外出打工的、做生意的,这几年,日子更是越来越红火。

   在黄泥土墙搭建的党支部旧址,我们从那一页页发黄的历史文件和残旧的生活用具中,感受着“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历史。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山南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村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个文静的汉族小伙子。这名叫魏林的年轻人,老家在四川,毕业于西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2009年8月作为山南地区乃东县唯一的一名新任村官来到克松村上任。

  出身农村的魏林一心想为农民多做些实事,来之前也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还不错”。村民们的淳朴热情更是让他感动。作为“民主改革第一村”,魏林深感这里村民“觉悟高”。

  50年前,这个村庄只有70户,433人,全年粮食总产16万斤;而今,据克松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介绍,截止到2008年,克松村已经拥有居民210户,838人,粮食总产量达到170多万斤,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1019万多元,人均收入达6380元,其中现金收入为4600元。 远方一座座大山在秋日的艳阳下巍峨耸立。它们见证了“民主改革第一村”的历史,也将继续见证这个村庄的未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鲜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