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团结和谐新彝寨




       
  背新娘


       
  彝族汉子





       

  彝家寨门


  近年来,永善县务基乡锦屏村在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按照“平等、团结、发展、繁荣”的方针,团结带领各民族重点培植畜牧产业,逐步开发具有彝族文化内涵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各民族之间的繁荣发展。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56元,同比增长16.8%。

  锦屏村是永善县西南部彝族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一个彝家村寨。该村面积17.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299亩,森林面积5641亩,零星草场面积3600亩,天然草场面积达7426亩,平均海拔2200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68户2589人,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其中彝族830人,占总人口的38.4%。全村有党员83人,其中彝族党员40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彝族占40%。该村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与四川凉山彝族同属,母语保存完好,婚嫁、丧葬、饮食、节日等传统习俗继承有加。

  过去的锦屏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活比较贫困,属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屋里一火塘,屋外猪牛羊;吃靠救济粮,住的茅草房;酒如命根子,围着晒太阳”是锦屏村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十五”以来,通过实施扶贫工程、整村推进、农网改造、通达工程、村建设等项目,锦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活力。

  “共产党为我们解决了住房、引水、拉电、通路几件难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彝族村民阿体感慨地说。

  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切实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全村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修通乡村公路14公里。实施了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对“彝家寨子”的80户彝族民居和附近80户民房进行了改造。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工程568户,安装人饮管道66.8千米,建“母亲水窖”200余口,建饮水池558口;建沼气池100余口、节能灶120个,从而使群众结束了人背马驮、靠天吃水和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森林覆盖率也由原来的25%提高到了62%。

  为改变群众传统的“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引导群众树立“希望在山、后劲在畜、科技兴农”的理念,立足天然草场资源,借助实施黄牛冻改项目,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每个自然村选定5—10户党员首先进行示范养殖,推动黄牛冻改、生猪改良、魔芋扩繁等产业的发展。目前,该村共饲养优质黄牛600余头、羊2500余只、马300余匹,价值300余万元。同时,加大玉米单株定向移栽、脱毒马铃薯和反季蔬菜种植,为农民增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这几年党的扶持政策很好,乡上、村上来人指导我们搞养殖业、种反季蔬菜,每年收入2万余元。我家买了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等电器设备,日子过得不错,感谢党和各级政府。”党员杨安贵说。

  党支部围绕建设“彝族生态旅游村,展现浓郁彝族文化”等目标,全力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构建和谐新彝寨,实现了“吃彝家饭,穿彝家衣,住彝家房,唱彝家歌,跳彝家舞,过彝家节”的目标,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游客,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锦屏,山水秀美,游人渐多。春天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夏天气候凉爽,避暑休闲圣地;秋天硕果累累,牛壮羊肥物丰;冬天白雪皑皑,风景绚丽灿烂。走近彝寨,但见蓝天白云下,民风淳朴的彝家庭院星罗棋布,在精致的琉璃瓦点缀下,熠熠发光;茂密的原始森林,映衬着彝家寨门和彝家民居,尤其是那屋檐下象征勤劳致富的木制牛头雕塑和墙体上的精美图案,将广博的彝家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走入彝寨,你还能欣赏到浓郁的民族风情。你看,头包长帕、身穿毡衣的彝家老人烟斗里仍燃着缕缕青烟,热情好客的彝家小伙和婀娜多姿的彝家姑娘端出香味独特的坨坨肉,为你斟满清洌洌的包谷酒劝你品尝,他们还唱起彝家的《敬酒歌》,跳起达体舞……让你感受到彝家人的豪放与粗犷,让你感受到新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新气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黄牛 休闲 农民增收 森林覆盖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