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砖壁村,便传来阵阵锣鼓声,想必是老人们在扭秧歌。然而,来到村里的广场边一看,我们都吃了一惊,扭秧歌是没错,可是扭秧歌的却是一群年轻人。“俺们村要参加县里的双千人体育健身展示啦!”35岁的村委会主任李跃军指着扭秧歌的40多个年轻人,高兴地说道,“村民们吃饱穿暖了,文化生活上也不能落后。”
热火朝天的不仅仅是锣鼓声,还有村里的一项项工程建设———停车场、八路军抗战游击园……这到处动工的架势不由让81岁的老八路朱奇秀想起了抗战时的情景:“抗战的时候,砖壁村吃水困难,八路军帮助老百姓打了6口井,还修了2个水池,一个军民坝,解决了老百姓的吃水问题。”
“除了打井,八路军还给村里办了许许多多好事呢。”抗战时做过村里儿童团长,如今已经80岁的肖江河老人向记者介绍说:“从1939年到1942年,八路军总部在砖壁村驻扎时期,利用战事的间隙,进行开荒种地、修筑渠坝、抗旱打井、绿化造林……”
肖江河告诉记者,“解放前,春荒的时候,村里的贫苦人只有去扒榆树皮,和小米一起碾成面儿做面吃。现在,我早上吃蛋糕,中午吃白面面条,晚上吃饺子,睡觉前还能喝上一袋牛奶。这日子变化太大了。”
晚上,在经营“农家乐”的李翠萍家里,记者尝到了肖江河说过的面,只不过曾经的榆树皮面变成了白面,还打了卤。“这些招待游客吃饭用的盘子,还有这个小冰柜,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县里援助的。”李翠萍告诉记者,自从办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旅游旺季院子里吃饭的桌子都摆不下。不满足于此,李翠萍还有自己的新想法,她拉开屋子里的一个柜门,里面满满地摆着她做的绣花鞋垫和靠枕,她兴奋地说,“俺还准备在村里开个旅游商店,让游客回家时带上咱老区的旅游纪念品。”
“像这样的农家乐和家庭旅馆我们村有29家,可以一次性接待200至300人吃住。”李跃军自豪地介绍着砖壁村已经十分成熟的红色旅游。在砖壁村,村委会统一协调安排游客,床位及三餐收费标准也是统一定价。每逢节假日,家家门前车水马龙,高峰时户均接待吃饭游客50人次、住宿游客8人次。发展农家乐客栈,不仅使农产品(10.89,-0.30,-2.68%)不出家门就能销售,而且价格大增。砖壁村的苹果,过去每斤只能卖几角钱,现在每斤能卖到2元多,仅此一项就能使果农增收近4万元。如今,砖壁村140多户人家,人均收入约1800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8-31/9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