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引文化之福 泽万户农家


       今年47岁的王惠娟是朱泾镇民主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听到村里要成立农民时装队后,她马上去报了名。在镇里派来的“文化指导员”杨英梅的指导下,她与同村的二十名“村姑”一起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T台”要领。随后,这些“妈妈级”的模特在民主村“农根风情节”开幕式上,穿上了由自家压箱底的老布、土布加工而成的农家时装,大大方方地走上舞台秀起“猫步”。台上的农家时装秀,招来了台下村民们如潮的掌声和叫好声……
  尽管民主村的“农根风情节”在朱泾镇并不是最出色的农家节日,但像这样标准的“草根文化”却是与百姓大众最贴心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好是朱泾镇的传统优势,而把这个传统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是该镇通过今年开始的“千宅万户种文化”活动实现的。所谓“种”文化,就是先利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城乡联动的方式,全面指导并带动11个村在建立完善文化阵地、组建农村文化团队的基础上,让更多农民主动参与进来成为主角,经常性地开展各类小型、多样、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使得“村村有活动,宅宅有歌声,户户有笑声”,让群众文化在朱泾农村大地上扎根、常青。长浜村党总支书记黄忠发深有感触地说:“培植载体灵活、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既解决了农村文化缺失的问题,又潜移默化地淳化了民风,使农民素质在文化活动中提升,这也是农村宣传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看似只是字面上的一字之别,但却彻底摆正了群众文化建设的位置,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长浜村的老生产队长吕亚金吹拉弹唱样样会一手,虽已过花甲之年,但在村里召开的“宅基文化周”上,老吕又有了重登“舞台”的机会。他说,“送”文化下乡是好,但毕竟不能天天“送”。现在的农民早已不满足只做观众,他们更想参与其中。为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要,朱泾镇文体服务中心从去年开始,帮助11个村委会与朱泾社区内各居委会结对共建,并精挑细选20名“文化指导员”,走进农村帮助广大农民“种文化”。朱泾镇“种”的这个“文化”之所以倍受广大群众欢迎,还在于他们在帮助农民播撒文艺活动的“种子”的同时,还积极向科技、经济、卫生等领域拓展,并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单位、企业学校等资源,多管齐下地将大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植进千宅万户,惠及广大农民。
  万联村5组村民金毛弟2007年刚开始养殖南美洲白对虾时,以为只要开好水塘,放入虾苗就行了,谁知虾塘里的幼虾全军覆没,损失了40%的总成本。在他不知所措时,朱泾镇农技中心科技人员闻讯赶来帮他解决了“病毒性疾病的控制”的关键难题。金毛弟又经过专业农民的培训学习,走上了科学养虾之路。去年,他的17亩虾塘产出了7050公斤,产值17万元,净利润高达7.1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中,镇有关部门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期,培训专业农民约2500人次。近200名农村干部经过农村科技信息培训,掌握了网络信息化办公技术。长浜村、大茫村等通过开展“种”文化活动,成立了“知识农民俱乐部”,“科普活动中心”等,并办起了“农民科技读书节”,为广大农民学科技、懂科学、用科技搭建了平台。有感于农村变化新气象,吕亚金神采飞扬地打起快板用方言自编自唱《村面貌改》: “明年世博要召开,你我先要做起来,文明社会人人爱,都为世博添光彩……”他雄心勃勃地表示,要继续发挥“队长”的带头作用,在村里成立一支农民说唱队,并要走遍朱泾镇,唱遍金山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载体 种子 农民群众 缺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