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注入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旧貌换新颜。依托现代大都市,首都北京周边的农村正处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村的重要时期,农业科技正在逐步走近农户、走进田间地头。
“走近、走进”,一定要走对门,找对人。哪些农户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如何让农民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有效……有了目标,牵线搭桥的过程可并不那么简单。
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北京市科委主动承担起了“科技媒人”的角色,积极建设集成资源、传递信息、为农村科技协调员服务的“农村科技服务港”,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号准脉搏:多渠道咨询掌握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打造的公益性科技服务平台。立足于市场机制,以推动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为目标,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上联高校院所,下接三农需求,通过市场延伸和利益杠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港以挖掘和解决科技需求为出发点,实现科技咨询、成果推广、技术服务、科技培训、项目设计等多种功能,服务于“三农”。
把握农村需求是服务港开展工作的着眼点,也是服务港开展推广服务的动力。从完善农民科技需求沟通渠道、构建农村科技需求反馈网络着手,通过科技需求热线、农业语音呼叫系统、爱农信息驿站、短信互动平台等多种途径,及时掌握各类农村需求,建立了快速反应和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机制,同时,农村科技服务港集成全市农业成果、人才、专利和技术等科技资源,通过完整的“需求→资源→推广→需求”的闭环工作方式,利用电话、语音服务、短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一站式科技咨询服务,提高了科技服务效率。
仅2007年一年,农村科技服务港通过农村科技需求热线、短信平台、实地调研等途径共接到农民需求2100余个,涉及到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通过语音中心、短信平台和上门服务等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协调员的科技需求,全年有针对性的下乡服务90余次,直接受益农民达3000人次。需求解决率达到98%以上。
汇聚资源:因地制宜推广成果
农村科技服务港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以科技成果、人才、知识的导入为目的,开展了“系列技术推广应用工程”,筛选了52套重点共性推广技术,以实现多种产业促农民,多个主体帮农民,多种模式带农民,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村科技服务港通过大量的需求调研分析,针对北京市农业、农村生产现状,服务港从各高校和院所筛选出了农民正在应用和有潜在需求的52项(套)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协调员实用技术展示及主题推荐活动,向广大农民推介系列实用技术,吸引众多农民前来参观学习。针对农民普遍需求,凝练出了
10项重大科技成果,编制详细推广方案。2007年,服务港重点向京郊农村推广以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草莓新品种及立体栽培技术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已推广至房山、怀柔、门头沟、平谷、昌平、密云、延庆7个区县33个乡镇,累计发放鸡雏17万只。预计农民增收510万元。培养和带动了100余名协调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形成了“科研院所+支部+协会+股份制”、“科研院所+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科研院所+公司+农户”等多种推广模式,同时成立了专家和30名协调员组成的“京郊节粮蛋鸡养殖技术服务队”,负责蛋鸡养殖管理、疫病诊断等技术服务。服务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为协调员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行情信息提供等多种服务,组织12次养鸡技术培训班,开展养殖户之间跨区域的横向交流学习活动,编印并发放了600份节粮蛋鸡用户手册。服务港还以北京工业设计中心为依托,为蛋鸡合作社提供农产品深加工包装及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产品市场化包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6-24/9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