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专家深度解读义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奥秘”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3日电 义乌的村建设没有增加新的债务,没有占用新的耕地,没有减少集体积累,却实现了村民富了,村集体富了,外来建设者也找到了出路。奥秘在哪儿?日前,一项浙江省教育厅青年学者资助项目“小商品城的发展与村组职能的变迁”为此进行了深度调研,专家提出,从“鸡毛换糖”到斐声中外的“义乌小商品城”,背后紧密联系着义乌村级组织的经济职能的变迁。村级组织综合经营村庄、经营土地、经营资源,产生了规模优势,极大地降低了村民单独行动的成本,取得了多赢效果。

        一、从“鸡毛换糖”到一村一品、一街一市,村级组织发挥了作用

        义乌人多地少、耕地贫瘠的状况由来已久,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小商品交易发源地的后乐村在村民遭受严重饥荒威胁时为“鸡毛换糖”类的活动变通地开具了“为生产队积肥”之类的介绍信,使原本偷偷摸摸的“鸡毛换糖”演变为小商品经营活动,迅速兴起了农民经商风气,个体商贩猛增到1982年初的4000余户,其中经营小百货的就有近3000户,从业人员达6000人。

        从1983年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由于集贸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迁,村级组织的经济职能也在发生较大变迁。有些村能够把握住先机,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许多距离小商品城较近村街主动迎合小商品城拓展的间隙,兴起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依存一街一市的房东经济。

        义亭白塘村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贫困农业村。1988年吴巧德堂兄弟俩加工建筑用涂胶点塑手套,打开了致富之门。村组织看到了这一行业具有带动全村人共同富裕的前景,盛情邀请吴巧德堂兄弟俩向广大村民传授涂胶点塑技术,并一直保持了建筑手套的加工技术和规模优势。如今白塘村的手套已经占有全国60%的市场份额,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套加工专业村。

        二、义乌村级组织经济职能走过了一条由偏重经济发展、偏重个体农民富裕到促进社会综合发展、全面进步的变迁之路。

        21世纪前,义乌始于模仿的创业活动随着小商品城的发展而不断铺开,许多村形成了诸如织袜、毛芋种植、针织市场等产业村、专业村,富了一方百姓。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这样的专业村、产业村也逐渐暴露出诸如环保、治安、生态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白塘村手套加工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003年村两委上任伊始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请,将村内手套加工业统一搬迁到较远的荒山坡集中生产和废气排放,彻底解决了环保问题。其后,又投巨资处理污水排放、清淤池塘、绿化环境,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佛堂楼村在旧村改造前已经连续8年没有审批过宅基地建设指标,2005年为解决村里经济发展和村民建房用地之间的矛盾,村组织改变传统的“有天有地才算有家”的建房习惯,率先进行高层农舍楼建设,向空间要土地,有效地解决了土地约束矛盾。围绕市场建村又是村级组织经济职能发挥的一大特色。稠城兴中村、楼西塘村、竹佳里村等重新规划村落布局,着重培育服务软环境,绝大多数村民都进行房屋出租,每年的范围租金从旧村改造前的几千、几万上升到改造后的数十万,共同分享市场发展带来的幸福蛋糕。

        三 村级组织学会了搭建共同富裕平台,村民富、村集体也富

        在义乌政府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村的导引下,村级组织积极投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建设村落公共产品,培育集体经济,打造村民共同富裕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很多村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村民穷、村集体更穷向村民富、村集体也富的转变。

        义乌市村庄整治改造量大面广,组织资金和使用资金成为突出问题。江东青口村村组织于是经营村土地等稀缺资源,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约束和土地约束瓶颈。宅基地选位招标拍卖,山林、水塘、田地承包招标,建设工程招标,既解决了建设资金的问题,又解决了资金使用问题,还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另外,村级组织还创新金融手段,实行联户担保优惠贷款,解决村民建房资金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强化 处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