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黑土地上唱响绿色欢歌


辽宁省铁岭市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纪实

  近日,辽宁省铁岭市绿色农业发展捷报频传。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市级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由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编制的《铁岭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级专家论证,铁岭市绿色食品协会也进入紧张筹备之中。

  铁岭市农委外经外事科科长蔡云辉介绍说,目前,铁岭市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在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北京等大城市非常畅销,价格比普通同类食品高出20%到30%,甚至高出2~3倍。

  发展思路——从追求产量到提升质量

  该市铁岭县熊官屯乡的段宏林是位种植棚菜的“老把式”,早在1993年就率先搞起了大棚生产。可在10年后,“老脑筋”却玩不转“新市场”了,上百公斤的蔬菜竟然只卖个十几元。情急之下,这位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农民硬着头皮学起了“新名词”,还走家串户发起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协会。不到两年,协会就注册无公害品种十余个,把菜摊摆进了城里的大超市。

  铁岭曾是辽宁省内外闻名的“粮仓”、“肉库”、“菜篮子”、“奶罐子”,多种农副产品终年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各地。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过去那种靠化学农药、激素抗生素种养出来的东西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农民开始在“增产不增收”中徘徊,铁岭市农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铁岭人发现,他们不仅有适合农业发展的广阔黑土地,还有东部山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优良的空气和水质。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农业之路,是必然选择。

  2006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以市域为单位的环境检测与评价工作,经过环评,全市1011万亩(含林地280万亩)耕地和山林面积全部达到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要求。铁岭明确提出“建设全省乃至全国市域经济内绿色食品占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重最高、影响最大的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

  生产实践——从纸面规矩到全程监控

  铁岭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路下,把对农户生产过程的监控落到实处。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制定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生产农户按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做到一户一个明白人。在关键环节,由基地生产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下发“明白纸”,生产农户每人一份《绿色食品管理手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手册》或《无公害农产品手册过程登记表》,要求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为确保源头投入品安全,铁岭加大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

  同时,加强检测体系建设,组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实施有效监管。眼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正在督促指导铁岭市果菜批发市场建立自检机制,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开展农药残留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责令停止销售或退市。

  目前,铁岭已初步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体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方位管理工作服务体系,为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提供保障。

  农业效益——从“增产不增收”到“优质优价”

  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种植,让铁岭农民尝到甜头。西丰县平岗镇三合村菜农张学东,以前种菜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种植,菜难卖不说,还卖不上好价钱。2006年,他按照永得利蔬菜协会提供的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种菜,蔬菜上市后不但成了抢手货,每公斤蔬菜比以前还多卖0.4元。菜卖完了,张学东一算账,种植绿色蔬菜,一个棚子比以前增收2000多元。与张学东一样,清河区张相镇的80多户农民也是标准化生产的受益者,他们按照清河区葡萄协会提供的有机葡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来管理葡萄,使自己的葡萄每公斤卖到了20元,价格是传统种植葡萄的两倍。

  如今,在铁岭,约有20万农民挂靠龙头企业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三品”认证数量和基地生产面积位于全省前列。全市取得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有185个,生产面积达到31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26家,绿色食品认证达到65个,生产面积3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个,生产基地面积200亩。全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面积达到3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5%。已通过论证的铁岭绿色农业示范区预计总投资19.9753亿元,将建设绿色大米、绿色蔬菜、绿色花生、绿色榛子等七大主导产业项目和22个子项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检测 葡萄 无公害农产品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