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无污染产茶基地———金井镇茶场一派绿色。本报记者 刘尚文 摄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道沐(中)在检查农产品安全生产情况。吕运涛 摄
本报记者 鄢振刚 彭楚舒 通讯员 吕运涛 唐学文
12月11日一大早,家住长沙市火星镇的谷大妈来到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买菜。她随手拿起一把来自浏阳一家无公害基地出产的莴笋,只见包装袋上标明了产地及生产者名称、电话,谷大妈说:“这样的蔬菜买起来真放心。”
这是我省开展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后出现的生动一幕。2003年以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开展“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逐步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07年上半年,我省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了54.9个百分点;生猪“瘦肉精”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安全行”开展以来,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农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重大中毒事件。我省的经验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农业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监管———
源头抓住“第一环”
农产品生产的流程,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作为整个监管链条的第一环,“安全行”从一开始就把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优质的投入才能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安全行”组成单位农业部门将放心农资下乡、建立农资四级连锁直供体系、完善农资经营诚信制度和农资打假相结合,加强市场稽查,立案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案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有效控制了“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使用。
同时,我省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如衡阳市、湘潭市以村组为单位,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规范、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违禁农药、兽药的销售使用。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些重金属和氟化物等非金属毒物沉积在土壤中,经过食物链的积淀,对人体构成巨大的威胁。“安全行”活动以来,我省集中开展了5次大的农业产地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并通过改良、改种、改制等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近年来,共治理污染产地100多万亩,并设置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点100个。省农业厅在株洲县进行了产地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对监控点进行GPS定位,为加强产地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监控———
三大体系保安全
农产品安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检验检测、质量标准、认证认可三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功不可没。
“安全行”启动之初,我省大部分市县都没有农产品检测中心,省里有几个检测中心,但职能分散,职责不清。当年,省财政即投入500多万元,整合资源,成立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到目前为止,全省l4个市州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l2个市州建立了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00个县市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全省417个市场、188个基地建立了监测点,初步形成了以省级中心为龙头,市级中心为骨干,县级检测站为基础,市场和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遑论安全。省农业厅成立了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湖南省2004-2007年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规划》。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标准的基础上,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以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强了种养技术规程、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市场准入等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我省还积极争取农业部的支持,湘阴、沅江等6个县市列入了农业部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湘阴县5万亩藠头由于提早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出口没有受到影响,2006年全县农产品出口创汇达4100万美元。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
现代农业已经进入了品牌经营时代,目前,我省已经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认可体系。“三品”基地生产面积达4200万亩,绿色食品产量110万吨,产值达70亿元,涌现出金浩油、金井茶、天龙米、克明面等大批知名品牌,“君山银针”茶等42个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和湖南名牌农产品称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2-18/93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