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寿光菜农20年种大棚话变迁(图)


 

  资料图片:王乐义书记在大棚中指导村民

  闻名全国的寿光市三元朱村大棚

  新华网济南11月11日电(记者韩洁王海鹰)一钻进菜农李贵朴的温室大棚,暖烘烘的气息扑面而来,翠绿的菜椒已经有半个拳头大小,嫩嫩的煞是可爱。李贵朴现在三个大棚中一个种菜椒,两个种黄瓜。

  李贵朴是我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最早搞蔬菜大棚的菜农之一。1984年,他的第一个温室大棚只有20米长,如今三个大棚长度达到240米。

  20多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他家的大棚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自己刨坑盖棚到使用挖掘机、从手动卷帘到自动化卷帘机、从生炉子给大棚取暖到自动控温的冬暖式大棚,这些变化让年过半百、脸色黝黑的李贵朴感慨不已:“农业科技就像给大棚插上了翅膀,大棚越来越现代化。”

  1984年,李贵朴开始建第一个大棚。“那时全是人工,靠四齿子和铁锨一点点捣鼓。”一人一天最多的时候可以建半米宽,1.5米高、10米长的一道墙。在李贵朴眼里,现在种棚比原来舒服多了,一部挖掘机一个晚上100米的温室主体就建好了。

  “当时的温室,站在里面最高的地方都直不起腰来。”早期的大棚最高只有1.5米,得弯着腰在棚里干活。现在的大棚,平均高度4.5米左右,第五代大棚甚至高达6米。在温室高度不断“生长”的同时,支撑的水泥柱子也逐渐被钢架结构所代替,“现在的温室比房子建得好。”李贵朴说。

  “我这几天正在种黄瓜,70天后就可以采摘了,正好赶上春节销售旺季。”李贵朴说,以前一到隆冬,大棚里结了冰,只能靠生炉子增加温度,每个棚一个冬天要烧掉五六吨煤,即使这样,春节前黄瓜也下不来,现在使用高温棚膜,就是天阴上一星期,温度也比那时候高。

  农田机械化护理让李贵朴种菜越来越轻松,而随着品种改良和技术提升,蔬菜产量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一年种两茬,一茬秋后,一茬早春,黄瓜产量最多500公斤。现在只种一茬,一天采摘量比以前一年的产量还多。”

  尝到了甜头,李贵朴对改良蔬菜品质更加上心。“现在都讲究吃的质量和安全,我们种的无公害蔬菜只使用土杂肥和一点高效、低残留农药,全国各地的蔬菜收购商就是奔着安全和质量好来的。”

  作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寿光掀起了我国的“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目前这里的无公害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80多万亩。和李贵朴一样,这里的菜农个个对“捕获”新技术和新品种特别敏锐,每年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上展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在他们的大棚里。

  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开阔菜农视野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目前,仅蔬菜一项,寿光菜农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35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还多。

  2006年,李贵朴种大棚的收入超过10万元。“党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免收特产税和农业税了,三个大棚每年可省1200多块钱费用。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温室 蔬菜 黄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