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枝江,骄阳似火,而比骄阳更炙热的,却是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宁”)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竣工投产现场。置身于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区,记者看到这里厂房林立,高塔入云,一座化工新城已崛起在长江之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产3000吨合成氨小厂,经过20年的发展变革,是如何成长为一家集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且跻身中国化工200强、湖北企业百强的?
“可以自豪地说,转型升级是我们出奇制胜的法宝,成就‘百亿企业梦’已经指日可待了。”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万清接受记者采访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谈及三宁的发展历史,李万清更是如数家珍:
三宁前身是始建于1970年的枝江县化肥厂,虽说在管理、消耗上狠下功夫,但20多年来一直处于粗放式的低速发展状态。1993年,三宁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打破了完全国有企业的体制,职工参与持股,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2001年,三宁实现了国有资产完全退出、职工身份彻底转换,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完成民营化改造,企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合成氨规模达到年产15万吨。
“要说转变发展方式,三宁人有着切肤之痛。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转型企业就无法做大做强。”李万清告诉记者,三宁是由一个小化肥厂发展起来的,曾是高耗煤、高耗电的“双高”企业。三宁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全国数百家企业的产品同质竞争、资源紧缺、环境倒逼以及能源和交通物流等瓶颈的制约。
“不进则退,不变则衰。我们转型的思路就是稳肥扩精。”李万清斩钉截铁地说。稳肥,就是稳定现有化肥生产规模,逐步淘汰碳酸氢铵、普钙等低浓度、低附加值的肥料,提高高浓度复合肥的比重,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配方肥、多肽尿素等化肥品种。扩精,就是扩大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一是煤化工,通过合成氨联醇,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煤化工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二是开发精制磷酸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走磷化工精细化之路。
据李万清介绍,三宁有着近40年的化工企业生产管理优势,早在1987年就涉足磷复肥行业,兴建了年产60万吨选矿项目,2002年底建成年产30万吨选矿项目。2007年12月6日,三宁以竞拍方式,出资6000万元收购了原天发集团的三峡油气库,在长江上拥有了自己的危化品储运码头。随后,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并购:参股宜昌永兴公司,共同勘查和开发挑水河磷矿资源;2009年收购矿业公司48%股份,成立湖北三宁矿业公司,勘测磷矿储量达2亿吨;2010年全资收购宜昌田田公司并进行合成氨技改,与宜昌汇鑫公司合资组建宜昌鑫宁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年产30万吨重介质选矿装置。
“对外合作、共建平台的路子,事实证明是走对了。”谈及2006年他们争取到与山西晋煤集团的跨地域合作,李万清至今仍记忆犹新:“晋煤集团以增资扩股方式出资7357.3万元,必须享有三宁35%的股份和51%的表决权。”当时晋煤集团提出的苛刻条件,许多三宁人都想不通。但是李万清力排众议,决定以退为进,最终于2007年1月双方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自此,三宁利用本地市场,引入对方的煤炭资源发展化工产业,同时利用本土磷矿资源,在全国布局营销网络,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链。
面对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和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李万清提供了一个“曲线救国”的样本。“我们没有煤炭,但我们有本土市场,所以借晋煤的资源来合作发展产业,这样就有了项目担保,融资渠道就会打通;有了充裕的资金,再组合新的项目,企业就可以迅速做大。”
生产要素的巧妙组合,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2008年三宁投资15亿元的“4030”工程一年建成投产;2010年投资7亿元的年产68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工程建成投产;2012年7月6日,三宁投资50亿元在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征地1100亩启动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从奠基到投产历时1年零22天,创造了建设速度、开车速度和产品质量的“三大奇迹”,己内酰胺产品关键指标高锰酸钾吸收值达6万多秒,刷新了环己酮肟重排法制己内酰胺生产工艺的新世界纪录,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新增利税将达到10亿元。
“去年我们完成销售收入78.7亿元,实现利润7.04亿元,上缴税收1.93亿元,今年力争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实现百亿企业梦想。未来3年,我们将依托姚家港化工园,以现有的煤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产品为基础,以化肥、精细磷化工、重要有机化工原料以及循环和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过150亿元、利税过15亿元目标。”展望三宁的发展前景,李万清信心满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3-08-27/31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