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增收下一站:水肥一体化


    “我认为,国家应像资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一样资助水肥一体化项目。”张承林,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一名在节水农业领域耕耘多年的学者,一直以来,他在行业内外疾呼,水肥一体化技术未来应获得更大力度的扶持和更广范围的应用。
    事实上,从上世纪50年代出现第一例压力管道喷灌施肥以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其节水、节肥、省工的突出优势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已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但在中国,水肥一体化不过刚刚起步。截至2006年的数据,中国微灌和灌溉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大约是0.13%,低于世界1.1%的平均水平,其中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约占25%~30%,这个数字同样远低于美国、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如何评价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前景?推广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突出瓶颈?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张承林。

 

应对挑战而生的新科技
    耕地里布满了灌溉用的黑色水管,从主管道引出来的支管整齐有序地铺设在作物根部附近,空中悬挂着用于喷施叶面肥的喷灌设备。剩下来,农户所要做的就是拧开开关,不一会工夫,就把数百数千亩耕地的水浇了,肥施了。这就是典型的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场景。
    其实,水肥一体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张承林说,从狭义上而言,水肥一体化就是把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由灌溉管道带到田间每一株作物,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比如通过喷灌及滴灌管道施肥就属于这个范畴。广义讲,就是水肥同时供应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根系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比如淋水肥、冲施肥等都属于水肥一体化的简单形式。
    水肥一体化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这就是中国农业面临水资源和化肥资源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中国农业“缺水”比“缺地”更严峻。正如某专家所言,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养活20%的人口。
    另一方面,在传统施肥方式下,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应在下降,资源能源浪费日趋突出。有统计表明,从1984到1994年, 中国肥料用量增加了90%,但粮食产量只增加了9%;而从1994到2004年,肥料用量增加了1/3,粮食产量增加不到10%。
    可见,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化肥资源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而水肥一体化正是因应对上述挑战的一条重要技术路径。张承林认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节药、省工、高效、环保等优点,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种植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以经济效益进行核算,根据他的团队多年调查与试验,采用水肥一体化后,一般可以节水30%~70%,节省施肥及灌溉人工(设施灌溉的情况下)80%以上,作物普遍增产30%以上,并且还能显著改善农产品品质。
    正是水肥一体化拥有引人注目的特点和优势,这一技术正得到政策层和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认同和推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原主任夏敬源曾将水肥一体化称之为农业生产中的一号模式。张承林认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环保的政策方针,考虑到将来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贵、水资源越来越紧张、土地集约化进程的提速等因素,预计这项技术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示范和推广并存的新阶段
    尽管水肥一体化前景光明,但目前各地推广水平却参差不齐。张承林认为,总体而言,我们正处在示范和推广并存的阶段。
    他认为,如果将简易与复杂的水肥一体化形式一同考虑,目前水肥一体化应用其实已相当普及,特别是在政府强力推动的地区,如新疆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水肥一体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张承林介绍说,就高级形式的水肥一体化(主要是指滴灌施肥、微喷灌施肥)而言,目前已经覆盖部分大田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而且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也表现出些微的差异。
    具体而言,新疆主要进行棉花、番茄、葡萄、枣、玉米等作物的膜下滴灌施肥;内蒙古主要实施马铃薯、玉米、向日葵、蔬菜等的膜下滴灌施肥及胡萝卜的微喷带施肥;东北地区主要采取大田玉米的膜下滴灌及果树滴灌施肥、大棚蔬菜的滴灌及微喷带施肥等;北京、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主要是大棚蔬菜的膜下滴灌及膜下微喷带施肥以及果园的滴灌及微喷灌施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主要是用微喷水带灌水施肥,盖膜或者不盖膜皆有,应用作物包括蔬菜、草莓、西瓜、香蕉、木瓜,同时,山地果树如荔枝、柑橘、龙眼、桃等正在推广滴灌施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施肥 滴灌 喷灌 蔬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