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 正文 返回 打印

增收下一站:水肥一体化

网友投稿  2012-06-08  互联网

    “我认为,国家应像资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一样资助水肥一体化项目。”张承林,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一名在节水农业领域耕耘多年的学者,一直以来,他在行业内外疾呼,水肥一体化技术未来应获得更大力度的扶持和更广范围的应用。
    事实上,从上世纪50年代出现第一例压力管道喷灌施肥以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其节水、节肥、省工的突出优势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已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但在中国,水肥一体化不过刚刚起步。截至2006年的数据,中国微灌和灌溉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大约是0.13%,低于世界1.1%的平均水平,其中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约占25%~30%,这个数字同样远低于美国、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如何评价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前景?推广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突出瓶颈?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张承林。

 

应对挑战而生的新科技
    耕地里布满了灌溉用的黑色水管,从主管道引出来的支管整齐有序地铺设在作物根部附近,空中悬挂着用于喷施叶面肥的喷灌设备。剩下来,农户所要做的就是拧开开关,不一会工夫,就把数百数千亩耕地的水浇了,肥施了。这就是典型的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场景。
    其实,水肥一体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张承林说,从狭义上而言,水肥一体化就是把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由灌溉管道带到田间每一株作物,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比如通过喷灌及滴灌管道施肥就属于这个范畴。广义讲,就是水肥同时供应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根系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比如淋水肥、冲施肥等都属于水肥一体化的简单形式。
    水肥一体化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这就是中国农业面临水资源和化肥资源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中国农业“缺水”比“缺地”更严峻。正如某专家所言,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养活20%的人口。
    另一方面,在传统施肥方式下,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应在下降,资源能源浪费日趋突出。有统计表明,从1984到1994年, 中国肥料用量增加了90%,但粮食产量只增加了9%;而从1994到2004年,肥料用量增加了1/3,粮食产量增加不到10%。
    可见,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化肥资源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而水肥一体化正是因应对上述挑战的一条重要技术路径。张承林认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节药、省工、高效、环保等优点,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种植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以经济效益进行核算,根据他的团队多年调查与试验,采用水肥一体化后,一般可以节水30%~70%,节省施肥及灌溉人工(设施灌溉的情况下)80%以上,作物普遍增产30%以上,并且还能显著改善农产品品质。
    正是水肥一体化拥有引人注目的特点和优势,这一技术正得到政策层和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认同和推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原主任夏敬源曾将水肥一体化称之为农业生产中的一号模式。张承林认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环保的政策方针,考虑到将来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贵、水资源越来越紧张、土地集约化进程的提速等因素,预计这项技术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示范和推广并存的新阶段
    尽管水肥一体化前景光明,但目前各地推广水平却参差不齐。张承林认为,总体而言,我们正处在示范和推广并存的阶段。
    他认为,如果将简易与复杂的水肥一体化形式一同考虑,目前水肥一体化应用其实已相当普及,特别是在政府强力推动的地区,如新疆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水肥一体化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张承林介绍说,就高级形式的水肥一体化(主要是指滴灌施肥、微喷灌施肥)而言,目前已经覆盖部分大田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而且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也表现出些微的差异。
    具体而言,新疆主要进行棉花、番茄、葡萄、枣、玉米等作物的膜下滴灌施肥;内蒙古主要实施马铃薯、玉米、向日葵、蔬菜等的膜下滴灌施肥及胡萝卜的微喷带施肥;东北地区主要采取大田玉米的膜下滴灌及果树滴灌施肥、大棚蔬菜的滴灌及微喷带施肥等;北京、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主要是大棚蔬菜的膜下滴灌及膜下微喷带施肥以及果园的滴灌及微喷灌施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主要是用微喷水带灌水施肥,盖膜或者不盖膜皆有,应用作物包括蔬菜、草莓、西瓜、香蕉、木瓜,同时,山地果树如荔枝、柑橘、龙眼、桃等正在推广滴灌施肥。
    而在沿海的多个省份,特别是在菜地和果园,拖管淋灌施肥、挑水浇淋水肥等简易的水肥一体化形式已非常普及。
    总之,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除水稻外,几乎在各种旱地作物以及药材、经济林、花卉上都已经展开了试验、示范和推广。

 

瓶颈:人才、资金和产品
    与业界的期待相比,毋庸置疑,水肥一体化离真正普及尚有一段较长的道路要走。张承林认为,目前水肥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到三个明显的瓶颈。
    其一是人才欠缺。张承林说,水肥一体化是项综合性水肥管理技术,涉及农田水利、土壤肥料、作物栽培、农业机械等多方面知识,很多人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对相关领域却又知之甚少,而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其二是政府推动、组织和支持不够。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而且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而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户受传统农业观念制约,特别是对于需要增加投入的新技术积极性更是不高,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前期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帮助农户试验示范,成功后再进行推广,这是目前情况下较为可行的路子。
    张承林介绍说,在这方面,目前广东徐闻县和广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缘于当地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水肥一体化工作。他透露,在徐闻县,由于水肥一体化的迅速普及,仅肥料一项就可年节省约亿元。
    其三是水溶性肥料价格偏高,制约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张承林认为,目前水溶性肥料在品种上已能满足需要,突出问题是价格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他分析,造成水溶肥价格高的原因,一是原材料等级高,生产成本大;二是中间环节提价幅度大;三是营销成本大。此外,由于水溶肥总体上市场份额小,销量偏少反过来也会抬高肥料价格。在高价下,农户倾向于选择价位低、质量差的产品,极易造成堵塞,由此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又会造成阻碍。

 

构建水肥一体化推广模式
    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大普及,亟须突破短板,构建一套科学的推广应用新模式。张承林在考察过多种推广方式之后,认为目前较合理的模式应该是由企业(含种植、灌溉、肥料企业)实施、政府资助、技术部门配合,在全国各种作物广泛做示范,成功了举办现场会和培训,成熟后再逐步推广。
    而在这个推广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有三个环节需要重点突破。
    一是要在政策层面上对水肥一体化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张承林认为,国家应划拨必要的经费支持培训技术队伍,建立示范点,积累及出版技术资料,成立技术协作网。同时,国家要对灌溉企业、水溶肥料企业减免税费,提供低息贷款,对示范户在购买灌溉设备及水溶肥料时给与必要的补贴。目前,在对示范户的补贴上,存在的问题一是数额太少,覆盖面太小;二是没有建立激励机制,没有根据示范效果制定不同级别的补贴措施,因而不利于调动农户积极性。
    二是要尽快推动灌溉企业和肥料企业的深度对接,形成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合力。目前现状是,灌溉企业不懂农艺,懂农艺的不懂灌溉,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张承林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建议将水利部门的农田水利管理机构能并入到农业管理部门,结束我国农业与水利部门长期分隔的不合理现状;二是要加强肥料企业和灌溉企业之间的交流培训,这样双方才能更加顺畅地坐在一起讨论交流,解决研发、生产、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张承林还建议,在双方对接的过程当中,还应考虑将种植户纳入进来,组成种植户、肥料及灌溉企业三方利益共同体,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积极性。
    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水溶肥市场秩序,将不合格的劣质“水溶肥”清除出市场。目前,市场上相当部分水溶肥质量低劣,有些就是风化煤加点尿素、激素,而且也未经登记,通过套证或办假证堂而皇之进入市场,败坏了水溶肥行业形象,也阻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顺利推广。张承林认为,这种状况根源于以逐利为唯一目标的肥料经销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品牌和质量很难成为竞争的武器,相反,劣质肥料因为更大的利润空间而受到部分经销商的推崇。

(原文标题:增收下一站:水肥一体化―――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承林)

                                                            (责任编辑:焦培培)



http://farm.00-net.com/news/8/2012-06-08/27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