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假劣食品为何热衷“下乡”:暴利惊人 监管失灵


  山寨食品在农村泛滥成灾

  近年来,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量也在不断加强。但相比城市较为健全的食品监管体系和市民防范意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越发令人担忧。农村食品市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消废”市场,大量假冒劣质食品向农村地区转移,严重危害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曾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赚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当地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商坦言:“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并承认“问题食品”是专门供应农村市场的。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也曾对假劣食品“下乡”问题作过调查。记者走访山东、河南两省发现,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已达泛滥的程度。在农村大商店、小超市、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山寨货。如“露露集团”饮料“王老世家”“可日可乐”“脉劫”“青岛品牌”啤酒等等。

  仿冒比较严重的是奶制品市场,“优利”“尹利”“嘉蒙牛奶”“特伦苏”“营养强化奶”等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品牌比比皆是。

  某饮料批发商直言不讳地表示,大型商场、超市进验货比较严,山寨品进不去,所以只能在农村市场和小商贩处取得生存。“农民一般不太注意牌子,他们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钱,愿意拣便宜的买……”

  中国农业大学的何宇博士曾对农村的消费环境作过专项调查,他认为,农村是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而山寨食品肆虐农村市场的背后是暴利的驱使。

  在河南省兰考县爪营镇,经营副食品的超市老板任伟表示,山寨品的进货价一般不超过10元,批发商还要0.5元到1元的利润。

  另外一名山寨饮料批发商王先生也透露:“在做山寨饮料的起步阶段,我们去推销时,很多店主说没见过我们的产品不想进货,后来发现比正牌的饮料还热销时,都尝到了甜头,后来就主动联系我们拿货。”

  “把农村消费者当成‘消废者’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有专家在谴责不良厂商的同时,对山寨食品的生产原料、农药残留、添加剂量使用等问题表示忧虑,“食用这些山寨食品的很多是儿童,儿童对刺激反应敏感且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摄入问题食品会影响健康,严重的将造成极大危害”。

  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问题食品”泛滥的现象,新华社记者曾向当地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反映,得到的答复大都是有“苦衷”:由于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问题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追本溯源

  农村怎成食品安全监管盲区

  在消费者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城市或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再销售明显的“问题”食品,不仅会受到消费者的投诉直至抛弃,甚至随时会受到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的查处,得不偿失。这就使得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几乎成了不法奸商们倾销伪劣“问题”食品的唯一选择。

  201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关情况新闻通气会时透露,广大农村仍是消费者维权的薄弱地带,“山寨食品”仍在泛滥。

  早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直关注食品安全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丽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后兴就曾呼吁,应关注城乡接合部及农村的小商店、小超市里面出售的“问题食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盐 仓库 芝麻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