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水润南泥湾 福泽“好江南”


  显然,以水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南泥湾的生态治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系统治理 建设“水美乡村”

  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农垦事业部副部长张峰告诉记者,和以往“线性的、点上的”治理不同,“水美乡村”更强调治水的系统性,以县域为单位、以乡村为节点,集合多部门合力,多渠道整合资金完成,项目区通常也涉及多条河流,流经多个街镇。

  “我们确定了‘一河、两带、四区、多节点’整体布局,除了重点治理的汾川河,还包括滨河生态带和沿河文化带,并将整个项目按功能区划分为源头保护区、生态修复区、河道治理核心区、郊野风情示范区,七节点则是在沿线7个村庄设置体现生态河湖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景点。”张峰说。

  南泥湾镇桃宝峪村就位于“河道治理中心区”内,村党支部书记折宝东告诉记者,以前主要是“河道淤塞严重、岸坡坍塌,经常断流、干涸,两岸都没什么‘景观’可言了。”

  “现在主槽宽了不少,至少有10多米,比原来宽了一倍还多。”折宝东说。记者看到,主河道在经过清淤疏浚后,水体清澈见底,两岸被连片的覆土草皮、各种绿植等覆盖。

  张峰告诉记者,河道主槽从过去的平均2—8米普遍拓宽至现在8—14米,有效减少了洪水出槽概率,目前疏浚后的主槽过洪能力在5—10年一遇洪水之间。

  而针对水系“血脉”不畅,河与塘“失连”问题,项目新建引水低坝3座、渗井一座,连通管线19.7千米,尤其是在汾川河孟九沟沟口下游干流上新建的引水低坝,可将汾川河干流来水直接引至南泥湾水库存储,充分挖掘南泥湾水库的库容潜力,使其发挥水库调蓄作用。

  目前南泥湾镇已基本形成渠渠相连、河坝相通的连通调储水系,保护了沿岸1.2万名居民和1.4万亩耕地安全,年增加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恢复稻田320亩,湿地353亩,基本解决了区域内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与此同时,项目还修建了3座淤地坝和长达30.7公里的水土保持林带,通过水源封育涵养等措施,在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性防治体系的同时,恢复、改善和美化规划区域的生态环境。

  刘岗说:“汾川河在自身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同样也起到了串联景区的作用,现在一进入南泥湾湿地公园,最先看到的就是生态景观河道。我们统筹市政、景观、农业、水利等多方力量,提高了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了农村河湖治理水平和管护能力,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据了解,在南泥湾水美乡村建设项目中,除了水利建设,还配套新建了投资1500余万元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2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处,景观及绿化223亩。

  记者看到,汾川河蜿蜒如丝带,贯穿整个南泥湾镇,两岸被荷塘、芦苇荡、草坪和绿林环绕,薰衣草和香紫苏点缀其中,为碧水蓝天的主色调中增添了浪漫色彩,自由游弋的野鸭水鸟忽隐忽现。

  当地摄影师任延宏告诉记者:“现在白鹳、黑鹳、金雕、白琵鹭、斑嘴鹈鹕等重点保护动物都能在南泥湾被拍到,以前的很多候鸟现在都变成‘留鸟’了,我已经拍到六十多种。”

  目前,南泥湾林草覆盖率达87%,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在330天以上,水美乡村项目已达到“河畅水清岸青翠,荷美稻香鱼虾戏,水润乡村百业兴,共建共享幸福河”的总体目标。

  

  以水兴业 打造振兴“样板间”

  随着汾川河流域生态不断向好,湿地公园的“孵化作用”日渐凸显,红色旅游、休闲康养、现代农业等为南泥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虽已是深秋,在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口的汾川河两岸,游客络绎不绝,或三五成群拍照留影,或闲庭信步于绿水青山间,一派怡然自得的场景。

  这一幕,让桃宝峪村村民李亮清乐在心头:“以前从没想过能吃上‘旅游饭’,村里人不是种玉米,就是外出打工。”而随着湿地公园的游客越来越多,“李亮清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每逢周末、节假日,车都停到几公里外。”李亮清说,“两年前开始经营‘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场’,现在每年‘五一’到‘十一’的旅游旺季就能收入四五万元,老伴也在景区找到了一份环卫工作,一年能赚三万多元。”李亮清说。

  桃宝峪村第一书记王林介绍:“现在村里把闲置的窑洞都盘活了,务工青年返乡了,外地客商投资了,群众也就近就业了,即使在淡季,村民们也参与到环卫绿化、景区运营等工作中,现在开发区有570多名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湿地公园 人居环境 水土保持 湿地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