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往的乡村治理,大多依赖于以基层干部为主的力量来推动,而作为乡村治理主体的农民参与度则不够。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普及,让基层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村委会等多元主体间的角色定位更为清晰,信息传递更加高效,不仅使得村民个体能更方便地参与到乡村公共治理中,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各主体之间形成更为协同、平等的合作关系。
第二,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方式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够高效收集并处理关于教育、养老、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数据,为治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了乡村治理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具体来说,一方面,数字乡村通过建立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让信息传递和整合过程都变得高效透明,推动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和智慧监管体系,为“三资”管理提供了新手段,有助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数字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治理体系和逻辑。数字乡村不是简单的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更是对乡村社会结构治理体系的重塑。其关键在于,利用数字技术解构并重塑传统意义下乡村治理主体、客体和对象之间的运作机理,建立起数字时代下共建共治共享的智能化乡村治理体系。数字乡村建设正推动着乡村治理从过去被动的事后执法,转变为主动的事前防控和事中处理;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数据的决策方式。现如今,乡村治理方式正朝着协同共享、精准科学的方向发展。
例如,“数字乡村一张图”利用遥感测绘、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脑”,实时掌握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变化,让基层群众可视、可触、可参与,实现健康状况实时监管、政务信息线上透明监督,开启了乡村治理“智”治的新模式。
农民共享数字乡村发展红利
在改善民生方面,数字乡村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不仅包括产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和治理服务数字化平台,还包括集村庄信息发布、乡情纽带系统、三农科教服务、惠民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民生服务数字化平台。在“十四五”期间,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还将继续向乡村覆盖,促进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使之成为数字乡村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三农科教服务让农民更智慧。通过整合相关科教资源,专门面向农户提供线上技术推广、农业专家在线咨询、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农村人才在线学习等一体化服务,能有效提高乡村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让农民知数字、懂数字、建数字、用数字,实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智慧化转型。
第二,惠农综合服务让村民生活更便利。惠农综合服务社将综合服务社、电商服务点以及垃圾分类站等服务设施融合在一起,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可以免费提供快递代收代发、代缴话费等服务,还能提供农资产品线上线下交易、申请惠民补贴等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高效温馨的便民服务。
第三,金融惠农助力乡村振兴走向快车道。商业银行开展的涉农金融,为解决广大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在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与涉农大数据运用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引入农险等特色数据,可以构建农户风险画像,提升对不同经营类型农险客户风险评价的精准性,增强其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在创新推动金融产品下沉方面,推出乡村振兴系列理财产品,并为农村信贷提供直通车服务,促进了金融科技保障乡村经济发展。
第四,数字乡村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网络基站普及,使得农村区域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可能面对的信息孤岛困境。随着5G技术的下乡进村,村民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连接到上级医院远程挂号,进行实时诊断和远程会诊。“基层医通”平台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各级医院实现会诊资源共享、双向转诊等功能,有效缓解了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如此,在5G、大数据等技术的助力下,2020年底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一些地区也开展了“同步课堂”,实行城乡结对帮扶计划,通过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让教育更加融合、开放、共享,大大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19/24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