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心怀“国之大者” 倾心守护北疆农田生态


心怀“国之大者” 倾心守护北疆农田生态

——记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路战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心怀“国之大者” 倾心守护北疆农田生态

  

  路战远在特泥河观测秸秆腐烂情况。

  路战远,男,1964年7月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豆专业组组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路战远心中一直有一个梦,如何延缓和抑制农田土壤沙化退化,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撑。36年来,他一直为实现这个梦想不懈奋斗,带领团队攻克了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防治、杂草防控、地力培育等多个难题,创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耕地保育和农田生态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事农业科研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否克服困难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路战远说:“农业科研周期长,成果产出慢,直接效益少。一般成果产出需要5-8年甚至更长时间,为此,我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和探索。”他和团队经多年潜心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突破秸秆防风固土、免少耕减蚀增蓄等技术瓶颈,创建农田防蚀保墒新途径新体系,风蚀减少35%-68%,播前土壤含水量增加9.3%以上,系统解决了保护性耕作适应性问题,实现了保护性耕作在农牧交错区的推广应用;揭示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规律,攻克保护性耕作非生长季除草和恶性杂草防除技术,创新杂草防控新方法新体系,用药量减少30%以上,综合防效达到95%-98%,破解了杂草危害制约保护性耕作发展重大难题;探明了保护性耕作农田地力驱动因子及变化规律,突破寒旱条件下保护性耕作轮耕少耕保育、秸秆增碳培肥、水肥运筹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建耕地保育与丰产增效技术体系,地力5年提升0.5-1.0个等级,增产9%-17%,实现了耕地质量与作物产量效益协调提升。

  路战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他长期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跑遍了内蒙古10个盟市100余个旗县(区),足迹遍布农村牧区的田间地头,宣传指导保护性耕作技术。他带领团队会同基层推广部门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观摩会310余场次,出版画册17万册,发放资料23万余份,培训农牧民8.1万余人,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技术成果在北方农牧交错区累计推广2.4亿多亩,农民增收160多亿元,为北方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牧交错区气候干旱、风大,土地沙化、尘暴频发,路战远时刻关心北疆生态屏障建设,他和团队将继续坚守初心,努力科研攻关,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版文字由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眉采写 中国农学会供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农民增收 风蚀 少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