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闻”记录乡村变迁


  我的家乡地处华北冀东平原,这里土地肥沃,一马平川,农畜禽产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交通十分便利,距离城镇和都市都较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对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看在眼里,记在脑里,喜在心上。每到逢年遇节,我都会去农村老家住上几天,耳闻目睹,每每不同。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乡亲们“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日益更新,让人感慨万千。我多年在政府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并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写作,回老家正是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的好机会。所以,每次返乡,我都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2018年春节,我在老家待了3天。正月里与乡亲们聚在一起闲聊时,发现他们关注且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扫黑除恶”。他们说:“村霸不除,民心不服,和谐难创,社会难安。”他们毫不掩饰地发表看法和建议,并盛赞“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来得及时,针对性强,大得民心民意。我抓住这个鲜活新闻素材,写了一篇题为《听听农民群众对“扫黑除恶”怎么说》的新闻述评发往北京,没几天就被多家媒体采用。其中,《农民日报》于3月31日以《彻底铲除农村“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为题,全文刊发。

  1990年春节前,我在一个周日回老家的路上发现,不少农民赶到镇上提前备置春耕物资。有的开着三轮摩托,有的推着“排子车”,有的赶着马车,装满了化肥、农药和地膜,兴冲冲地往家里运。遇到熟悉的老乡,我就推着自行车,边走边唠。村里有名的车把式“二胖子”对我说:“现在土地都分包到户了,不舍得花钱投入,光想拉着架子过大年,只能一时香香嘴巴。有钱花在餐桌上,不如给‘土地爷’强筋壮骨,来年弄个好收成!”这是多么好的新闻素材呀!次日,我在回市里的路上,特意到镇上的生产资料经营部门了解了一下农资销售情况。经销人员说,仅近两个月的销售额,就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0%以上。回到市里,我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特写”发往北京。《人民日报》1月25日在第二版以《春到冀东》为题予以刊发;《经济参考报》1月27日以《农民让“土地爷”过“肥”年》为题发了头版头条;此稿还被新华社评为优秀新闻作品奖。

  2007年春节期间,我借拜年之际登门入户与乡亲们闲聊和畅谈。发现农民最高兴和满意的,是村里的“新农合”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孩子上学不用“跑”外村了,农民们对建设新农村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于是,我写了题为《新春河北农民庆幸的几件“喜事”》,很快被《新华网》《农民日报》刊发。在这年正月里,我还意外地发现,如今的农民不再是“拉着架子过大年,大吃大喝不间断、一切农活靠边站”了。他们追求的是文明、节俭、健康、时尚的春节。大年当天,村里就有一些农户往自家承包的责任田里拉运农家肥,还有的开着三轮摩托走乡串村卖蔬菜和年货。他们笑呵呵地对我说:“大年干点活儿,中午吃喝更香甜!”除夕夜,田野里的大棚前也不时地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好奇赶过去,棚主和家人高兴地对我说:“在大棚前放上两挂鞭炮,图个热闹和吉祥,我们舍不得离开大棚回家里去过年,这几天正是蔬菜销量大、卖价好的节骨眼。”大年初一开始,我发现乡亲拜年多数都“机械化”了:有的骑摩托车,有的驾着小面包车,把年货往车上一装,一溜烟儿地就跑了,几家亲戚一天就能“拜”完。面对这些活生生的镜头,我又写了《唐山农民年味儿新》,被《农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

  如今,我的家乡已变成了花园式的“小城市”。路都是水泥的,路边不仅有路灯,还有电子眼;村里的小学校,是村里最美的建筑;一排排新农舍更是宽敞漂亮;村里人进出坐小轿车的多了;村民看小病不出村……农村发生的一系列可喜变化,给我提供了永远写不完的新闻素材。我要感谢乡村“新闻”给我带来的荣誉,更要感谢这个让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伟大时代。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土地 蔬菜 平原
上一篇 : 《忆江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