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河南禹州市:闲置宅基地实现“一宅变四园”


  

  

  

  

  禹州“一宅变四园”后的农村新貌。资料图

  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的河南省禹州市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乡村振兴路上,禹州市也走在改革实践的前列。在整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举措上,禹州市实现了“一宅变四园”,以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作为突破口,采取试点推进、逐步铺开的办法,把农村“蓬头垢面”的闲置宅基地进行“改头换面”。

  截至目前,已投入整治资金6100多万元,整治闲置宅基地3600多处,整理出土地1400多亩,建设“四园”3300多个,安装健身器材200余套,种植果树、蔬菜近900亩。昔日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垃圾遍地的荒宅荒园,变成了游园、花园、树园、菜园,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农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好效果离不开好举措。一宅如何变四园?

  统一思想,政策推动。禹州市将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工作的具体操作方式、工作措施和规划设计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张榜公布,让村民了解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的目的、标准和措施,认真听取村民的心声,充分吸收村民的意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让农民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丽农村;组织各乡镇(办)安排专人进村入户对闲置宅基地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摸清底数。安排专题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专题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制定文件,明确整治方式、建管标准和奖励政策。建立市、乡、村三级农村闲置宅基地工作台账,组织引导乡村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工作,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对工作完成较好的乡镇(办)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奖补。

  探索创新,分类整治。采取政府、集体、村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打好“定、拆、修、留”组合拳,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由环境治理的难点变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针对闲置宅基地的权属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使用权“两变两不变”的模式。宅基地置换型,对零星分散的宅基地和暂时没有建房意愿的闲宅保留产权,因地制宜,连片开发,种植树木、蔬菜等,建成树园、菜园。待农户需要建房时进行置换,再另行选址建房。置换类型主要有宅基地收回型、老旧房屋修整型、残垣断壁拆除型等。此外,对平原村、健身广场较少或无健身器材的村,建设游园、花园,协调相关部门安装健身器材,满足群众健身、游乐等需求;对林木较多的村,不提倡整片硬化土地,只修建小道、摆放石桌石椅等,尽量保持原生态和自然美;对基础设施较好,并且已有树园、游园或花园的村,建设菜(果)园,满足群众种植、采摘新鲜蔬菜、水果的生活需求。整治过程中也要注意保留乡愁古韵。对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旧宅、古建筑、古树等,加强保护和发掘,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完善机制,巩固提升。在抓好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基础上,实行常态化管理,不断巩固整治成果,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得好,更要管得好。把“四园”维护管理纳入农村日常卫生环境管理体系,在垃圾清扫方面,由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公司市场化运作,统一负责村内街道“四园”等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在闲置宅基地整治和利用中,禹州市投入资金6100多万元,统筹推进农村“硬、绿、亮”三化建设。以“四园”为载体,积极推进果树进村入院,绿化美化乡村道路、庭院,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改变了以前村庄绿量少问题;硬化打通排前路1000多公里,安装路灯,村内主要街道夜间照明达到80%,使村庄更加宜居。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周例会、现场会、推进会,对闲置宅基地整治和利用工作进行观摩评比,并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良好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

  打造阵地,服务群众。禹州市在抓好“建”和“管”两个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着力在“用”上做文章。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和利用后,建成了广场游园,市、乡、村三级共同出资,在广场游园安装各种宣传栏,激发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利用整治改造后的村文化礼堂、宗祠祠堂、古民居等,办起了传习所,传道德、传文化、传法律,把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矛盾调处、文明创建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群众的语言,身边的故事,将“新思想”融入村民生活,农民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成效显著。闲置宅基地建成广场游园后,村民有了休闲去处,丰富和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坚持整治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对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旧宅、古建筑、古树等,加强保护和发掘,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果树 蔬菜 平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