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搬出穷窝”日子才有奔头


  

  一本算明白了的民生账

  

  搬去哪儿,靠什么生活?政府把政策给足,工作队把政策讲透,村民心里透亮了,好事才能办好

  “2017年8月22日,凌晨3点多钟,雨渐弱渐强地下着。不知道乡亲们的雨布被风刮走了没有……”赵家洼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福庆的《扶贫工作日记》里,记录着他和驻赵家洼村扶贫工作队的日日夜夜。2016年刚到县人大工作的陈福庆,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同全县185支工作队、120名第一书记、4054名帮扶干部一道,分担着驻村帮扶和115个村易地搬迁的重任。

  对于易地搬迁,不少村民是心里打鼓的。在他们看来,守着土地,再穷心里也踏实。地里的粮虽不多,还不至于饿肚子。

  “工作队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下雨天房子漏雨,工作队的人拿着塑料布就给我们苫房子。一开始说能住上新房子,有一点心动,但对搬出去怎么生活,干什么去,心里可没底。”搬迁前,乡里动员了曹六仁好几次,可他还是有些忐忑。搬到哪儿去,买房钱从哪儿来,在城里就得有固定收入,上哪儿挣钱?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着他。

  人搬走,房拆除,地复垦,生态修复后,原有的各项政策和补贴还能继续享受。县里给出了政策。

  陈福庆和工作队员们掰着指头给曹六仁算:土地流转,每亩200-300元;光伏扶贫补贴可连续享受25年;生态扶贫,他家23亩地退耕还林,2017年开始每亩补助1500元,分5年给付;有劳动能力的务工,60周岁以上能领低保、养老金……

  曹六仁的疑问解决了,他没想到的问题,工作队也都替他想到了。像他家这样因学致贫的家庭,政府拿出“雨露计划”等教育扶持政策。他女儿上大学每年6800元的学费可以靠国家助学贷款解决,“雨露计划”每年资助2000元。“工作队把政策说得很细,我心里慢慢就清楚了。还是要跟随社会发展,想通之后,搬迁这个事就不难接受了。”曹六仁说。

  赵家洼整村搬迁需要安置的共有18户35人,其中贫困户17户31人,同步搬迁户1户4人。工作队针对各家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解释,帮他们分析适合各家的搬迁安置方案,打消他们的顾虑。最终,12户29人选择了住进县城广惠园社区,4户4人选择在阳坪中心集镇定居,另有2户2人投靠了亲友。

  2017年农历八月初三,曹六仁搬进了位于广惠园的新居。“我们没有浇一锹泥、没盖一块瓦,就住上了楼房。”回忆起搬家的情景,曹六仁仍有些激动。以前冬天烧炭取暖,等到水瓮结冰了才舍得烧,到来年农历二月就停了。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打开煤气灶就能做饭,冬天家里用的是地暖……2018年春节,在外读书的女儿第一次回新家,一进门就喊起来:“哇,这才好啊!”

  赵家洼人合计“搬走”,20多公里外的宋家沟村人在为“搬来”忙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好的宋家沟,被确定为宋家沟乡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村东头集中建设了移民新居,迎接来自周边13个自然村的145户265名新居民。

  沈姚付家就是搬进了宋家沟村的新居——独门独院三间瓦房,紧挨着草绿花红的广场,屋后就是特色商业街和旅游街区,他觉得现在的生活环境比口子村好太多。

  

  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找到新营生,生活更有奔头。不走的工作队,还守在身边,为融入社区下足“绣花功夫”

  能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填再多的表,算再多的账,不如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陈福庆说,工作稳了,人心才真踏实。

  “进城的,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保证至少1人能稳定就业。”赵利生说,县里对易地安置户的就业安排也是分类施策:对能学技术的,政府提供“菜单式”就业培训服务,组织劳务输出,联系就近用工;对年龄偏大、学技术难的,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难以转移就业的妇女,安排进入扶贫车间就业。

  曹六仁当上了天盛缘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保洁员,“每月工资有2800元,赶上节假日,上班还有双工资。”曹六仁说,做梦也想不到在60多岁的年纪还能领上工资。

  今年6月,51岁的赵改兰也上班了,她进了广惠园新居旁边的扶贫车间,从最简单的修剪背包毛边的工作干起,试用期工资为每月1000元。刚来时,剪了3天手指磨出两个血泡。“干啥都得有个过程,也得有个样子。”她说,虽然一年多前就“摘了帽”,但还想有份工作,坚持干下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历 化肥 改善生活条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