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搬出穷窝”日子才有奔头


  

  

  

  

  岢岚县广惠园新居旁的扶贫车间里,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妇女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摘了穷帽。赵文君 摄

  

  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习近平

  早上8点前,穿工装出门,在社区班车点等车,去9公里外的工厂上班,是山西岢岚县原赵家洼村村民、现广惠园新村居民曹六仁的日常,退回两年前,他还在赵家洼的山沟沟里“刨食”,20来亩薄地一年种下来,手里只能落下三五千块钱。这两年对曹六仁家来说,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进城安了家、进厂上了班、脱贫摘了帽,家庭年收入涨了差不多10倍。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住在岢岚县宋家沟村的沈姚付、刘林桃两口子也没少赚。受益于宋家沟的乡村旅游,他的凉粉小摊两个月里挣了6000多元,抵得上原先他们在口子村种地一年的收入。也是因为两年前“搬出穷窝”,他们的勤劳才有了相应的回报。

  2017年底,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岢岚县,完成了115个自然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曾经“刨个坡坡,吃个窝窝”的1746户、4015名贫困人口,像曹六仁和沈姚付一样,摆脱贫困,过上了新生活。

  

  6户11口人的“空心村”

  

  坡陡沟深,十年九旱,屋破村旧,缺水少电。有能耐的人早就搬走了,剩下的都是搬不动、搬不起的

  出岢岚县城沿干线公路向西七八公里,转进一条土路,跨过岚漪河上的漫水桥,再走两公里,就是窝在山沟里的赵家洼。复垦的土地上,油松苗长得有手指粗,一片片黄芩开着淡黄色的花。从那仅存的一处农房上,还能看出它曾经的模样。这里现被用作岢岚县党性教育基地赵家洼教学点,给村民留个念想,也让全县党员干部牢记嘱托。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贫困群众,走进3户村民家中,同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总书记肯定了当地通过整村搬迁破解深度贫困的举措,要求配套扶贫措施要跟上,使贫困群众不仅改善居住条件,还能稳定增收。

  当时,这个没通动力电、也没有学校和卫生室的村庄里,房屋破旧不堪,吃水全靠村里的一口土水井。村里住着6户11口人,其中5户是贫困户,而全村的户籍人口是54户115人,多数人家已经搬迁。

  搬离赵家洼,原因只有一个——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2户44人。“全村1308亩地几乎都是山梁薄地,十年九旱,好年景还能有个收入,赖年景连种子化肥钱都挣不回来。”赵家洼村委会主任李云虎说。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赵家洼人“挪窝”的脚步多年来从未停下,从山上搬到山脚,从山沟再往外走。上世纪80年代,有村民开始外出谋生,后来搬离赵家洼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冬天,李云虎一家搬到了县城。那时,县城西边一个寓意“广厦万间,惠及百姓”、整体规划780亩、可容纳2万人的广惠园社区开始成形。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十二五”期间,岢岚县就有了移民入城的尝试,每人最多4200元移民建房补助的政策,让一部分贫困户有了改善生活条件的出路。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搬不起。“就靠种地那点收入,偶尔在城里打个零工,光供孩子上学一年就要2万块钱,得东拼西凑,哪敢想搬出村子啊。”曹六仁家就属于搬不起的,他家6口人,大儿子已经成家,另外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还有个上大学的女儿,加上老伴儿看病,维持生计已是捉襟见肘。

  在岢岚,像曹六仁这样没有能力搬迁的家庭有多少,像赵家洼这样的村有多少?2016年春天,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岢岚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对全县300多个村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研,确定将115个自然村、1854户、4338人纳入整村搬迁范围。

  岢岚县扶贫办主任赵利生说,这些村普遍是空心村,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难有产业发展前景,即便加大投入从长远来看也是无效的。这些村庄要彻底斩断穷根,必须整村搬迁。

  2016年6月,岢岚县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县里制定了“1+8+N”方案,即县城建集中安置点——广惠园新村,8个中心集镇以及中心村就近搬迁,实施分类安置。赵利生解释,对于家庭人口年轻、就业和教育相对容易的农户,以及像曹六仁家一样家庭人口年龄大、需要解决生活便利问题的农户,可以选择迁往县城集中安置点。在原村有产业基础的种养大户,可以选择迁往中心集镇。在中心村有亲属的,可以就近安置。县里按照“搬迁不举债”要求,搬迁户人均新居面积不超25平方米,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历 化肥 改善生活条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