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楼上楼下梦成真


  那时候物资匮乏,有时外地亲戚会寄大米贴补家用,“大米珍贵,不舍得吃,烧稀饭时候取一把米,装在用纱布做成的小袋子里,煮熟后小袋子里的米饭给大庆吃,大人喝粥。”孙绍兰说。

  “小时候住土房子,环境不好,阴天时候潮湿,屋顶还会掉泥,房子没有窗户,就是一个长、宽都是30多公分方形的洞,洞上有一条木头撑着,加以固定。”大庆回忆,每到入冬,都需要提前准备茅草,把窗户里里外外堵起来,即使这样,还是冷。

  不仅冬天寒冷,夏天更是难熬。睢宁夏天闷热、蚊子多,村民一般都拉着席子到村西桥下或者直接在路边睡,大庆和弟弟一起躺在席子上数星星、听蝉鸣,一个个夏天就这样过来了。

  过了几年,之红夫妇又生了一儿一女,老宋说:“在过去,农村有个传统,谁家儿子多就显得人丁兴旺,要是没有儿子可能会抬不起头。但是,儿子长大后要结婚生子,就得盖房。”

  给三个儿子盖房,成了老宋几十年来的奋斗目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夫妻俩每年养的蚕大概能产60余斤蚕茧,从80年代年收入100多元钱,到90年代的几千元钱。“改革开放后,真是也赶上了好时候,我靠卖粮食、养蚕挣了些钱,给儿子们都盖了红砖房。”宋之红说。

  然而,90年代末期,三个儿子成家立业后为了赚钱都出去打工,砖房子慢慢空了出来……

  1993年,老宋的三儿子宋庆君到深圳打工,年轻的他,一个人远离故土,在一家皮包厂做皮包。一天老三来信说,有些想家。这让老宋夫妇心疼不已,但是深圳遥远,不富裕的老宋夫妇也不能去看小儿子,正好侄子有相机解了燃眉之急,一家人在老房前照了张照片给老三庆君寄了过去。“这张照片陪伴我度过了离家的岁月,每当夜里睡不着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仿佛父母一直都陪着我。”宋庆君说。

  儿子外出想家,老宋老两口也守着房子想儿子,孙绍兰把儿子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他们想家了,可以随时回来住。”儿子们的房子干净漂亮,老宋的房子却一直是结婚时候那幢土坯房,在1986年将茅草屋顶换成瓦片后就再没有修葺过,“孩子们过得好就行,我们住哪儿都一样。”老宋说。

  和宋庆君三兄弟一样,90年代,越来越多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到城市工作,每年春节回家一次,甚至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和老宋老两口一样,很多农村父母年轻时倾其所有,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年迈后,还帮孩子们守护着他们的念想和他们的家。

  

  连排二层楼里迎接新生活

  21世纪初,很多村民外出务工赚了钱,都纷纷回乡盖房。然而村庄布局松散零乱,基础设施配套欠缺,对村庄改造提升势在必行。

  2016年,高党村所在的睢宁县依据国家提倡的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相关政策,依托“多规合一”和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实施“全域规划”,将全县400个行政村、2800多个自然村,优化调整为232个集中居住区,高党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搬迁和新建过程中,睢宁县政府和高党村村“两委”将村民利益放首位。“集中居住,建设涉及土地征迁、赔偿、安置等多个方面,每一环节都与百姓利益密切关联,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满足民愿、保障民利,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宋斌表示。

  “拆旧房子的时候,心里还是特别不舍,自打结婚就住这个土坯房,一眨眼就是一辈子,我们都老了。”老宋说起老房子,眼里泛起泪光。“但是为了以后的美好生活环境,我支持村干部和政府的工作。”老宋签了字,搬家之前,村里专门请摄影师为老两口在土坯房前拍了张照片。

  2017年,崭新的村庄建成,老宋和200多户村民都搬进新家。老宋说:“这套房村里按13.8万元的价格安置村民,我用旧房置换后,只花了几万元就拿到了房。现在村里比儿子在城里住的房子还舒服咧。”摄影师又来给老宋老两口在新房前拍了照,照片里,两位老人的眼睛都笑得眯成了缝儿。

  站在村外看高党,宽阔平坦的进村路,路两边高大挺拔的绿树,一排排白墙黛瓦的乡村小楼,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村里看,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清澈见底,村史馆、幼儿园、卫生室、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典型示范转到全面推开,和高党村一样,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加快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好美丽宜居乡村。如今,老宋家143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装修一新,自来水、沼气、雨污分流式下水道等设施应有尽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大米 粮食 干草
上一篇 : 大事记
下一篇 :数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