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巴吉,村里能人、有钱人不少,可是大家基本上还是各顾各,村里还有一些贫困户。“总书记当年嘱咐的话,大家一直都记在心里。从那时起,巴吉村‘两委’就开始狠抓集体经济,村子也真正开始了跨越式发展。”格桑旺久说。
为了利益共享、收入均沾,村里开始把各家分散的60多辆汽车和工程机械集合起来,组建了一支车队,格桑旺久负责联系工程业务,再统一调度安排车辆。“一辆大车跑运输,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一台大型挖掘机在工地干活,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家家的车几乎都不闲着,大家都觉得这种统一管理的方式好。”村民们告诉记者。
近年来,巴吉村抓住林芝市城市建设火热的契机,成立了宏鑫混凝土公司,发动村民集资入股,村民每户每年平均增收8000余元。与此同时,随着林芝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为紧靠八一镇与318国道,巴吉村一些土地被规划成了建设用地,一下子有了几千万元的征地补偿款。
“如果钱分到各家各户,百姓就享受不到长久的利益。我们用这些钱入股项目,让资金变资本、资本生红利。”米玛说,他带领着村“两委”干部不断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将这笔钱投资于混凝土公司、林芝市最大的建材市场等项目,仅建材市场一项,每年就为巴吉村分红达450万元。
村民公利十几岁时怀揣14元钱,从700公里外的昌都高原山村流浪到巴吉村,打了几年工后就在这里娶妻生子,妻子身体比较弱,曾经一度生活比较困难。如今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儿子桑丹也已经长成17岁的小伙子。“去年我家3口人光分红就分了15万元。再加上爸爸在运输队,妈妈在柏树王景区卖货,收入很不错。明年满18岁后我也要学开车进车队。”开朗健谈的桑丹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道。
仁青顿珠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格桑旺久手把手的指点下,他很快就学会了挖掘机驾驶和苗木种植技术。如今,仁青顿珠家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家里曾经简陋的平房也“升级换代”为两层楼房。
2016年底,巴吉村6户16名贫困村民全部实现脱贫。巴吉村的集体经济也从2011年几乎为零开始,发展到了现在村民每人每年能享受四五万元集体分红。
“城市建设总有饱和的时候,现在巴吉村正在谋划新转型,未来要在旅游业施展抱负。”负责工程建设的巴吉村党支部副书记拉巴次仁信心十足地说,目前,总投资2.37亿元的物流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它将解决仓库散乱搭建的老大难问题,为乡村旅游腾出空间。
民生要事,枝叶关情
20岁那年,格桑旺久吃到了人生第一块水果糖,那是妈妈到集市上参加军民联谊活动时发的。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已上大学,一家人的生活比蜜都甜。拉巴次仁小时候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从门板缝里灌进来的风,把酥油灯微弱的火苗吹得摇摇晃晃。从同样的日子里走过来的村民布吉说:“第一次见到电灯亮,就像盲人看到了光明。”
几座废弃的旧板房,一条坑洼不平的老村道,一段墙面斑驳的土篱笆墙……这些特地保留下来的局部“村景”,和如今的村庄面貌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人说,畅游西藏,从“林”(林芝)开始。而村庄之美,又数巴吉。得益于“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工程实施,巴吉彻底变了样。本着“自己组织、自己建设、自己使用、自己受益”的原则,巴吉村拆除、整治影响环境的工厂;设立门前三包制度,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硬化村道1.29万平方米,新建排污管道3100米,改造饮用水管道1450米,修建150立方米蓄水池,改旱厕为水冲厕所75户,铺设草地、树木1530米。《巴宜区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显示,巴吉村的水、大气、土壤达标率100%。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巴吉村全部实现,文化娱乐设施也配置齐全。
一组数据看变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六年级升学率100%;考上大学奖励2000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村民日常体检、小病治疗不出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100%,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津贴2000元。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完善,便民超市、便民服务大厅、多功能厅、书报刊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及室外活动场地等一应俱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3/20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