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吉村村貌 本报记者 邓保群 摄
坚持因地制宜,广开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习近平
位于西藏东南角的林芝市,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在这个宝座上,镶嵌着一颗最亮眼的明珠,那就是巴吉村。
巴吉村之所以闪耀,是因为雅鲁藏布江边山间谷地孕育出的旖旎风光,是因为干部群众埋头苦干搏出了“汽车村”美誉,更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来到村里,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关爱和殷殷嘱托。
“坚持因地制宜,广开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总书记当年的嘱托,而今已变为令人振奋的现实。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巴吉村部数公里开外,有一处巨柏林立的地方,在这千余株千年古柏中,最大的一株树龄超过3200岁,需十几人才能合抱,被称为“世界柏树王”。这些参天巨柏默默无言,却一直见证着巴吉的沧桑巨变。
如今,这片柏树资源已被开发成世界柏树王园林景区,是巴吉村增收致富的“法宝”之一。园林的特产一条街两侧,鳞次栉比排列着80余家商铺。在整齐摆放着松茸、灵芝、珍珠木耳等高原特产的摊位前,美丽的藏族姑娘央宗笑容灿烂:“单在景区里卖这些土特产,每天就能收入两三百元。现在建房国家给补贴,种地也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小孩上学基本不用花钱。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甜了!”
碎玉飞花的尼洋河、绚丽多姿的格桑花、迎风招展的五彩经幡……从林芝市区沿318国道行驶没多久,就来到了巴宜区最大的行政村——巴吉村。青砖、挑檐、吉祥八宝图,错落有致的藏式楼房透着殷实,家家门口停放的小汽车辆辆价值不菲。
刚参加完村民代表大会的老支书达龙,是巴吉蜕变发展的亲历者。他向记者讲起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几乎一夜之间,他们从“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拥有自由、平等、尊严以及生产资料的公民。1966年国庆节,他作为翻身农奴的代表,来到首都北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另一件是201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率领中央代表团参加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后,还惦记着13年前曾经到访考察过的巴吉村发展情况,便又风尘仆仆赶到村里,“就在这村口,习近平同志握着我的手,祝我健康长寿。那感觉,真像是太阳光一样洒在我心头!”
“我们从吃不饱饭到现在人均收入两万多元,各方面生活都很好,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达龙感慨万千。
上世纪80年代初,巴吉村还在为温饱发愁,700亩土地上广种薄收,每亩产量还不到300斤。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任村委会主任米玛和达龙老书记一起,引进良种良法,带领村民精耕细作,慢慢将总产量提高到了近50万斤。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村民们终于吃饱了饭,还有了充足的肉奶供应。
吃的问题解决了,怎么能让村民们手里有点钱呢?凭借林芝林木资源丰富优势,全村开始伐木挣钱,短短几年间,手头有点积蓄的巴吉村民又先后买进50多辆大货车运木料。“伐木运料虽然来钱快,但可持续性不强,国家对林木砍伐进行严格管理后,我们也为子孙后代长远考虑,很快转变了思路,抓住林芝建设热潮机遇,购买工程机械车、翻斗车搞工程材料运输,跑出了一个‘汽车村’的名号。”米玛说。
1998年,巴吉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
就在这年6月,因福建对口援助林芝地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第一次走进了巴吉村,鼓励大家依靠党的好政策“继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政策好,我们更要加油干!”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援藏工作有力推动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利用地缘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创办预制板厂、兴建蔬菜基地……巴吉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牢记嘱托,共同致富
格桑旺久家的李子熟了,在院墙外就能看到红灿灿一片挂满枝头。两层高的“藏式别墅”里,锃亮的地板上摆放着精致的家具,酥油茶冒着热气,香气四溢。
“总书记第一次来我们村,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鼓舞啊!让人更开心的是,2011年他再次来到巴吉,并且来到了我家里!”回想起那一天的情景,致富带头人格桑旺久笑脸上的酒窝变得更深了,“他问我家里收入怎样,还有没有什么困难和意见,还鼓励我们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3/20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