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是比赛,更是民族情感交融的大聚会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长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56个民族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9月8日至16日在河南郑州举行。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心声。

  体育承载着国富民强的梦想。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已精彩绽放66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成为展示少数民族风采的闪亮舞台。它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弘扬多彩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传承历史 守护民族文化

  “借助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平台,花炮从一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体育运动,走出了广西,走上全国舞台,相信有一天还会走向世界。”年近七旬的黄自贤说。花炮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曾流行于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中。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还是足球裁判员的黄自贤,在一次下乡调研中偶然发现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抢花炮活动,便被深深地吸引。自那以后,黄自贤拟写花炮比赛规则,致力于将花炮转化为竞技比赛,并在全国推广。1986年,花炮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列入竞技项目。

  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历史发展轨迹、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孕育出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使其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这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承和保护,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激发。

  中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持续深入,富有成效。近年来,全国陆续挖掘整理的上千个传统体育项目中,有700多个来自少数民族。射弩,来源于生活在高山峡谷的傈僳族等民族的狩猎生活;珍珠球,来源于满族人民采珍珠的生产活动;龙舟竞渡则是苗族、傣族等临水而居的少数民族祭祀水神、祈求平安和丰收的重要仪式……本届运动会共有56个民族的7009名运动员参赛,设有射弩、珍珠球、独竹漂等17项竞赛项目和194项表演项目。

  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推动下,许多原来仅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逐渐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成为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文化认同的载体和符号。例如:起源于北国草原的“蒙古式摔跤”搏克,西北回乡的“平民曲棍球”木球,雪域高原上的“大象拔河”押加……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运动项目起源民族或地区,在该项目比赛中未必能占上风。换言之,单从运动项目起源上,越来越难判断获奖情况,这说明各民族文化认同越来越强,反映出民族体育文化大融合的趋势。

  

  展示风采 共促民族团结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对手,更是朋友”“共同加油鼓劲,中华民族一家亲”。恐怕没有哪一场运动会能像民族运动会这样,让各民族同胞结下如此的深情厚谊,比赛场上的精彩表演更令人感动。

  西藏射弩队队员次旺曲珍,已是第六次参加民族运动会。她更享受参与的过程,更注重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更珍惜在这里结下的珍贵友情。她说,“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大联欢、大团结,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族表演,了解各具特色的民俗传统,结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朋友。”

  32岁的昂知多日杰是青海押加队的一名选手,也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牧民。青海押加队本次派出的6名运动员,除1名学生外,其余5名都是农牧民。“他们都是村里押加比赛的‘明星’。”领队殷生宝说,虽然只进行了两个月的选拔训练,但并不影响比赛水准。“押加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队员们的家乡,处处都是赛场。”事实上,参加本届运动会押加项目比赛的运动员,多非专业运动员;即便是专业运动员,平日的训练项目也多非押加。在民族运动会的赛场上,交流比竞技更重要。运动员们在“跨界”的过程中,扩大了项目的参与度,也增进了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在独竹漂运动中,表演者脚踩一根楠竹,手持长竿,悠闲地漂流在水面上,颇有达摩“一苇渡江”之气魄,堪称“中华一绝”。重庆独竹漂队中的壮族姑娘韦杨遮,是西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研二学生,她的踝骨和腓骨都在训练中受过伤,而肩关节炎则几乎是独竹漂运动员的“职业病”。韦杨遮说,这次不仅是来参加比赛,还想通过问卷调查,研究项目的运动损伤并着手撰写相关论文。“如果独竹漂要推广开,就要避免一些损伤。这个研究对独竹漂项目的发展和推广,会有很大帮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石榴 珍珠 高山 田间地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