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想干事就有平台 肯努力就是主角


  日前,山东省莒南县涝坡镇的一处花生种植基地吸引了来自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国家和山东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等的150多位专家前来参观。

  参观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介绍,依托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这一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展协同创新,集聚起顶尖科研团队、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研发示范的花生减氮增钙协同增效、全程可控施肥等技术成效显著,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亩均可实现节本增效300元左右。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并作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等重要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于2016年起支持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这是我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省财政给予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截至目前已累计支持2.2亿元。

  “改革传统农科管理模式、科研模式和考评模式,坚持问题导向、保障稳定支持、推进协同创新、实施差异化考核,让科研人员‘想干事就有平台,肯努力就是主角’,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投入到当前亟待突破的科研领域,实现‘问题与任务对接、科技与市场对接、创新与产业对接、贡献与绩效对接’,这就是创新工程改革初衷的追求。”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说。

  在创新工程支持下,山东省农科院组建了50个任务团队,换来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井喷”:通过国家或省审(认)定新品种115个,有27个品种和38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获得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150余项;创新工程团队对接各类新型主体建立研发中心15个,博士科研工作站49个,科技成果示范基地45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475个,搭建起科技与产业有效对接、覆盖全省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产业发展瓶颈搞研发

  临邑县德平镇种粮大户魏德东,自2016年起改变了收完小麦种玉米的做法,在玉米密植的基础上,在每4行玉米间加种3垄花生:“这几年,亩收夏玉米稳定在1000斤以上,花生300斤左右,减少化肥、农药投入10%以上,亩均增收500元以上。”

  这是山东省农科院近年来主推的“花生玉米宽幅间作”粮油均衡增产技术模式,瞄准的是我国当前耕地资源不足、粮油争地矛盾突出的瓶颈。其核心技术是压缩玉米株行距,发挥其边际效应,在稳定玉米产量的前提下,多收一季花生。同时,利用花生根系固氮特点,降低氮肥施用量,实现绿色增产。该技术模式已申请国家专利十多项,被国务院列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技术措施之一,2017年起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

  粮油争地是当前粮油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设施蔬菜生产中化学农药(激素)的不合理使用问题同样存在。“我们研发的天敌治虫和熊蜂授粉技术,可减少农药用量50%以上,减少激素用量80%以上,且授粉坐果率达98%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郑礼说。

  采访发现,以解决产业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山东创新工程坚持“以问题定任务、以任务建团队、以团队促发展”的科研组织模式,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科研创新“作坊式”和科技成果“碎片化”等问题,实现“立足四大需求,设立四大任务”:根据公益科研需求设立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立产业重大技术创新,根据技术创新需求设立基础理论研究,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设立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

  

  财政稳定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

  今年夏收,山东各地捷报频传。山东省农科院选育的“济麦23”,在招远市张星镇付家村实打亩产821.49公斤,创我国中强筋小麦高产典型;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济麦52”、抗旱节水小麦“济麦60”,也分别创下亩产787.84公斤和735.42公斤的好成绩。

  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山东省农科院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赵振东院士领衔的开放式小麦联合攻关团队,集合育种专家40余人,多学科协同、老中青结合。“团队相继培育出以中强筋小麦‘济麦23’,强筋小麦‘济麦44’‘济麦229’,抗旱节水小麦‘济麦262’‘济麦60’为代表的一批丰产性好、综合抗性突出的优质小麦品种。”赵振东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花生 玉米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