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春风吹别大山里的贫困


  

  

  

  

  大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本报记者 李竟涵 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习近平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大湾村,隶属安徽省金寨县,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一度是个贫穷闭塞的“落后村”,偶尔来辆汽车,都能被当成新鲜事围观半天。如果说集老区、库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金寨,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那大湾村就是金寨县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大湾村变了。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子、吃上了“旅游饭”、做起了采茶工,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2018年,大湾村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出列村”,还成为全省首个“5G村”。

  大湾村因何而变?说起原因,村里人不约而同回忆起三年前那场座谈会。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脱贫攻坚的首站就选在大湾村,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话脱贫,还在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开了一场座谈会。总书记深情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大别山,吹暖了大湾村。三年来,他们积极探索,不懈奋斗,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绿色脱贫新路,一跃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示范样本。

  

  生活变好了:“老大难”不再难

  从金寨县城出发,下了高速,一条崭新的柏油路直通大湾村,约半小时就到了村口。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沿着村口的土路步行一公里,走进了贫困户陈泽申的家。

  陈泽申今年70岁了,小时候饿肚子的回忆还那么鲜明:“为了吃饱饭,大家就把山上的树都砍光,种玉米,但收成还是太低。”2011年,全国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大湾村的面貌也有了改观,但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因病去世,和正读书的孙子相依为命的陈泽申依然是村里的“老大难”。2016年,祖孙二人还住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两间危旧房里。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陈泽申家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牵起老人的手关切询问。当时的场景,陈泽申记忆犹新:“怎么致贫的,政府有哪些扶贫政策,去年收入多少……总书记问了很多,问得细致。他说,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随后,总书记又一连走进4户农家,听取村民对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种植茶叶以及移民搬迁等的想法,了解省市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总书记问我来年有啥期望,我说2016年希望收入能翻一番。”陈泽申自豪地说,这个当时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愿望,早已“超额”完成——2016年,仅依靠黑山羊养殖一项,他家就成了“万元户”;2017年,他获得村保洁员的公益岗位,再加上种植特色药材,年收入3.3万元,主动申请摘掉了“穷帽”;2018年,又开始在村办茶厂上班,还搬进了扶贫安置点的新房,年收入达到4万元。今年,在合肥读大学的孙子就要毕业了,陈泽申的日子越过越带劲。

  而对汪能保来说,最高兴的是看病不犯“难”了。汪能保老两口都患有慢性病,光医药费就压得中年丧子的他们喘不过气。三年前,总书记来到他家,拿起柜子上的药,关切询问老人的身体和药费开支,让他们备感温暖。

  “现在医药费至少能报销80%,而且村里就有卫生所,取药很方便。”老两口脸上的笑容多了。汪能保还考上了旅游讲解员证,打起了增收的算盘。金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汪洪涛告诉记者,在全省“351”“180”健康脱贫政策的基础上,金寨还实施了贫困人口“免费签约服务”和“先诊疗后付费”,彻底斩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根源。

  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各项政策的“组合拳”,打散了几十年来萦绕大湾村的贫穷阴霾。三年来,大湾村规划建设了4个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100%用上自来水、住进放心房,组组通电、通路,全村共有135户36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

  “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村里的变化。”这是村里人共同的愿望。

  

  环境变美了:外来媳妇的幸福生活

  漫山叠翠与徽派民居相映成趣,金黄、绯红的鲜花装点着白墙灰瓦,这就是村里“颜值”最高的大湾民宿。

  民宿管理员刘辉洪是贵州毕节人,2007年和老公在外打工时相识结婚。“哪想到刚走出大山,又嫁进穷山沟。”刚结婚那年,没进家她心里就“凉了半截”。民宿所在地当时一片荒芜,村民在此放牛养猪,臭气熏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灵芝 茶叶 茶园 山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