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变成幸福庄”


  “以前全村都是土路,路窄坡陡,晴天浮土没过脚面,雨天泥泞寸步难行。”布楞沟村前任党支部书记马占海告诉记者,几年前,有位村民在修房顶时不慎跌伤,村民抬着他,从村子下到沟底,又爬到对面的山顶,花了3个多小时,才到公路边拦到一辆过路车送到医院。

  最发愁的是吃水,能让村民愁断肠。布楞沟村的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到1490毫米。“以前,我们吃水都靠集雨窖,水不够吃了,只能到20公里以外的达板镇去拉水,买一吨水5元,拉进家门要花到120元。”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说,“一吨水全家人省着用10天,先洗菜,再洗脸,最后再用来擦地……”

  除了行路难、吃水难,还有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全村八成村民居住的房屋都是多年前修建的土坯房,人畜混居,不避风雨;村里没有卫生室,村民连头痛感冒的“小毛病”都要跑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村里只有一所三年制教学点,只有3间简易平房,两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上课;村里人均耕地少,且都是坡耕地,加上干旱缺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六难”如同六大病症,牢牢困住布楞沟村。摆脱“六难”困境,改变村庄命运,成为布楞沟人许多年的心愿与期盼。

  

  “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也建成了,总书记的嘱托基本实现了!”

  为了把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起来,编制了《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规划(2013-2015年)》,将布楞沟流域锁南、沿岭等6个乡镇、22个村,4663户23614人纳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统筹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抓重点,汇聚攻坚合力。

  在布楞沟流域扶贫开发过程中,东乡县的定点帮扶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石化着眼于制约布楞沟发展的突出问题,从拓宽硬化村民出行道路、破解行路难入手实施帮扶,先后在道路、教育、吃水等民生领域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投入超过2亿元。

  一条20多公里长的水泥硬化路,不仅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难题。一条从临夏市折桥乡到临洮县红旗镇的“折红二级公路”,预计今年年底通车,这条路从布楞沟穿村而过并修建了服务区,将使全村乃至整个布楞沟流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宽广便捷。

  吃水,也不用愁了。2013年2月,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从镇上埋设了15公里的引水管道到村里,建起了7座蓄水池。4个月后,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村民一拧开水龙头,洗衣、做饭、养羊养牛用水难题都解决了。饮水思源的布楞沟群众,家家户户在院落中间的自来水池边竖起一块水泥碑,上面题写着两行红色大字:“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曾经的黄土坡上,被推出一片平地,崭新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悄然建立,56户村民统一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农村”。村小学、村委会办公楼、扶贫车间等众星拱月地分布在新农村周围。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里,建起了从未有过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超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我活了68岁,还从未住上这么宽敞的房子,喝过这么干净的水。这感觉就像做梦一样。”说起村里的变化,马艾布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如今,我们布楞沟,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也建成了,总书记的嘱托基本实现了!”

  

  “没想到,花稞稞变成了人人喜欢的香馍馍。”

  基础设施提升后,布楞沟还面临着一道难题:缺乏致富产业。国家的惠农资金,一度占到村民人均纯收入的79.1%。

  给钱给物只能管一时,终非治本之策。用好产业富民的金钥匙,赋予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才是布楞沟实现平稳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

  该选择怎样的产业路径呢?

  在东乡,历来有“无羊不成家”的说法。然而,过去的布楞沟村,不通路,又缺水,村民最多养个五六只,不能形成规模,肉羊养殖产业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临夏州和东乡县将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作为布楞沟的主导产业予以大力扶持。2013年以来,累计发放良种羊852只。为了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村民每新建一间羊圈,能得到2000元补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造林 新农村建设 耕地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