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变成幸福庄”


  

  

  

  

  如今,站在山梁上远眺坐落在深山坳里的布楞沟村,满目青翠,一栋栋靓丽的农家院整齐排列,家家户户屋顶上都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从山梁上到村里,新修的通村水泥路宛若一条银色的丝带飘落在大山的腰间,令人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孟德才摄

  开栏的话:

  “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从北国大地到西南边陲,由东海之滨至西北边塞,始终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念兹在兹的,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冒酷暑、顶风雪、翻山梁、到草原,同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奔小康大计,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几年来,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足迹遍布脱贫攻坚主战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着乡亲们的心,增添了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无穷信心和力量。

  即日起,农民日报推出“牢记嘱托 奋力攻坚——回访总书记到过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系列报道,看当地脱贫攻坚进展如何、成果怎样,乡村面貌和群众生活有哪些变化,展现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力脱贫攻坚的感人作为,记录下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拼搏奋斗的精彩故事。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习近平

  翻过一山又一山,绕过一沟又一沟……忽然间峰回路转,汽车在一个下山的转角处停了下来。

  “山下就是布楞沟了!”站在山梁上向下望去,只见深浅不一的沟壑好似凝固的波浪,波浪外层被山杏、油松、刺槐、红沙柳等灌木覆盖,绿意十足。山坳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排排靓丽的新农居整齐排列。顺着山坡一条平展展的水泥路从山梁直抵村头,宛若一条银色的丝带飘落在大山腰间……

  好一派生机盎然的山村景观!谁能想象,几年前这里还全然是另一种景象:光秃秃的山坡,满目黄褐色。入村的道路崎岖,尘土飞扬,村里吃水全靠集水窖。整个村庄凋敝不堪,人心思迁……

  巨变就发生在短短的6年间。

  

  “我们布楞沟,有希望了!”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这是他就任总书记后视察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年近七旬的布楞沟村老党员马艾布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子时的情形。“那一天,我们只听说有位首长要来村里‘走亲戚’,不曾想,车上下来的竟然是电视里看到过的习近平总书记!”

  “总书记能够来到我们村,真不容易!当时村子里路还没修,道路崎岖,尘土有十几公分厚。总书记一路走来,鞋上、裤腿上沾满了尘土。他体恤群众的疾苦,丝毫没有顾及这些,令人非常钦佩。”马艾布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敬意。

  走进村民马麦志的家,习近平总书记看面柜,看羊圈,问一家人口粮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上学,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总书记很欣慰,还向大家赠送了年货。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他叮嘱大家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马艾布激动地说道:“我们布楞沟,有希望了!”

  

  摆脱“六难”困境,是布楞沟人许多年的期盼

  2012年,村民马建英终于下决心要从布楞沟村搬走。“如果不是条件太过艰苦,谁愿离开自己的村庄?”马建英面露无奈地告诉记者,那一年,和他有同样想法的村民还有20来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里原有的136户,搬的搬、走的走,到2012年底,只剩下68户351人。

  布楞沟以前的生活,究竟有多苦?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曾一度是东乡县生态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贫困的村庄。有人甚至用“渴死麻雀摔死蛇”来形容其自然环境之严酷。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比全县水平低809.9元;全村68户,吃低保的就有52户,贫困面高达96%。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造林 新农村建设 耕地 干旱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