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老垦区开辟新“稻”路


  “点”包括200个典型示范户和20个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点。对典型示范户,示范区建立了2019年水稻种植实际生产成本纪实册,跟踪纪录了每户从备耕以来各个环节的人工费、肥料费、机械作业费、灌溉费等实际生产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对计算出可控成本,对种植户节本提出针对性建议。

  高标准示范点也是技术推广平台和种植户的实地培训平台。曾被评为全国产粮大户的张景会现种植水稻352亩,他的这块稻田也是示范区今年建设的高标准示范点之一。今年,这一示范点进行的试验有抗寒剂与除锈剂常规对接、基质钵盘与基质平盘常规对接、密苗机插、有机水稻机插覆膜降解盘、施用高硅纳米肥等。“根据示范区测土配方数据和标准种植模式,今年我这块稻田每亩地减少了氮肥用量2.3公斤。用有机覆膜封闭灭草,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达到了有机种植的标准。”张景会说。

  张景会的田间大课堂还不定期组织农户参观学习,以技术员培训、种植户讲解、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推广农业新科技,以优化水稻种植结构,促进增产增效。

  “线”即示范区内主干沿线和各管理区内循环线组成的440公里示范带,而“面”指4个万亩高标准核心区。通过高标准示范点、示范带及核心区建设,示范区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标准化,为严格落实统一农时技术标准、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供种供肥技术标准等“十统一”措施,实现水稻生产全面积、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已制定的标准种植模式,示范区还继续按照生产需求面对的问题确定试验研究内容,在园区进行技术攻关与集成,取得初步技术成果后再进行小面积示范,通过点线面带动,提高技术推广的到位率,推进稻田的整体标准化,最终实现种植户与示范区的效益双增。

  赵光明介绍说,通过点线面带动,推广节本增效措施,今年示范区应用棚内机械10万亩,推广本田轨道车50万亩,侧深施肥插秧60万亩以上,控氮减磷稳钾推广30万亩。通过引导种植户采用标准种植模式,累计实现节本8220万元。

  

  智能化,稻田预警一“网”全包

  通过分布在示范区内200个大田监测点所配置的400万像素的摄像头,示范区内物联网平台的屏幕可以清晰显示出监测区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3S”技术,物联网平台每隔8天就会收到一次更新的数据,包括土壤、种植、地块划分、灾害监测以及形成农业灾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空间分布等监测数据。

  “农业遥感数据用颜色显示水稻的生长状况,绿色为长势最好,而红色、橙色或黄色区域则意味着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需要及时实地察看进行防治。”示范区负责物联网平台监测的工作人员说,“正是借助于卫星遥感数据,稻田里的灾害监测、预警、防治能及时准确进行,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所以,整个示范区稻田在图上基本呈现为绿色,而个别的红点区域已经向相关管理人员和种植户发出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防治。”

  同时,示范区还建设了20个小型气象站和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气象站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光照、地表水分蒸发量、降雨量等信息。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则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传至物联网平台。

  在示范区内的寒地水稻信息化高科技园区,除了大田监测点和小型气象站,还设有智能孢子捕捉仪,一旦发现情况会立即向示范区内所有种植户发布预警。

  记者采访得知,依托大数据,示范区推广了惠农服务平台的使用。种植户通过智能手机下载软件,就可以获得成本管控、专家问诊、施肥建议、生资订购、农业保险、承包缴费、金融贷款、技术培训等多项线上服务。

  赵光明介绍说,农业物联网收集和整理的农业大数据可经过专家团队分析,总结出更为精准的作物生长规律,制定出在大数据条件下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

  另外,示范区借助物联网平台产生的大数据,连接了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全程质量可追溯,提升了水稻高质量甄别程度,从而增强了差异化竞争能力,为示范区水稻品牌建设打下了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数据 农业生产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