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奏响抗性治理与减药增效的共鸣曲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稻飞虱和螟虫的抗药性发展关乎着选用药剂能否对这些害虫进行有效防控。南京农业大学高聪芬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了近年来二化螟、褐飞虱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发展动态,提出了对水稻害虫的科学防控对策。

  高聪芬建议,针对二化螟抗药性治理,应综合利用多种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比如轮用及混用多种作用靶标农药,减少农药的滥用和低效使用。加强抗药性监测,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防控对策。在进行褐飞虱抗药性治理时,应停止使用部分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限制使用部分药剂,如三氟苯嘧啶、吡蚜酮,每生长季限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药剂,如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及毒死蜱。

  

  减药技术连连看

  只见平静的湖面上一团白色的颗粒缓缓下沉,随后每一个小颗粒逐渐扩散至整个水面,如果将湖水换种底色,竟像星星布满整个夜空。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杨代斌揭晓了这一“魔术”背后的原理——那一团白色颗粒是一种除草剂,能够扩散则是利用了水面铺展施药技术。该技术主要用在除草剂上,有颗粒、粉剂、悬浮剂等形态。把“水面铺展悬浮剂”施入水中后,会先在水面铺展,形成1-3微米的油层,然后在水中扩散,具有迅速铺展,分布均匀的特点,能够大大节省人力成本。

  由于我国水稻产区分布不同、环境气候不同、病虫害种类也是各式各样,但有些病虫害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这就使得打药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天气炎热、水稻田下行走不便,水稻田施药也困难多多,于是水面铺展施药技术及水稻秧盘处理缓释颗粒剂应运而生。据杨代斌介绍,水稻秧盘处理缓释颗粒剂具有缓慢释放、靶标性强、无漂移的特点。同时药剂位于根部泥土,不接触害虫天敌,对天敌安全,且施药操作简单,既可以通过专门的机器撒施也可以人工用手撒施,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种植户选用,省时、省力。

  目前,大部分化学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程度的损失,比如典型的茎叶喷雾方式,施用的农药约60%在向作物冠层运行和界面沉积的过程中脱靶损失,且主要受环境因子等不可控因素制约,这显然与农药减量的目标背道而驰。高效对靶传递与沉积技术也许是提高药效、降低损耗、减少用药量的一个可行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黄啟良介绍了高效对靶传递与沉积技术。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农药剂量分布不均匀、雾滴空间运行的蒸发飘移及叶面碰撞弹跳的能量转换与耗散问题,是一种基于“内部调控传输”与“外部助剂增效”全程协同防控,并结合“根部控释给药”与“茎叶调控喷雾”协同增效减施技术。相比自防田,使用该技术能够减少用药2次,增产9.61%。

  

  轻简化用药——看见植保未来

  在粮食价格下调、农药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轻简、省力的病虫害防控方式将成为未来植保的必然趋势。水稻全生育期轻简化施药技术是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和病虫草害发生特点,结合实用的非化学防治技术增强稻田系统生态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和灾变频率,主抓“三防”(播种前、移栽前和破口前)三个关键环节的预防性用药,辅以其他时期的达标防治,实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危害,促进水稻健康生长,保证农田生态和稻米食用安全。

  “对该技术来说,‘防’是重点、‘控’是补充。就像对人来说,防控传染病,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样。‘防’要主抓播种、移栽、破口三个环节,分别采用种子药剂处理、移栽前秧苗用药和破口前保穗用药进行预防性施药。‘控’则是指在分蘖末期、穗期,当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两迁”害虫、二化螟、纹枯病等)达到防治指标时作为防治补充。要因地制宜确定防治对象,对于病虫发生较轻的地区可简化技术。”张帅介绍说。

  据悉,种子处理剂在作物萌发和生长初期用药,具有高效、经济、环保、持效期长、便于机械化作业等诸多优点,是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的重要方式。移栽前秧苗用药可对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起到很好的防控效果,在一些地区持效期可达50-60天。秧盘施药可避免大田过早用药,大幅减少人工投入,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使得天敌种群尽早建立。由于水稻后期重要病害稻曲病、稻瘟病、穗腐病等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因此确定最佳打药时期对取得好的防效非常重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抗药性 除草剂 抗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