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黑蜂。资料图
“几年前,西域黑蜂在我国新疆的首次发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蜜蜂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在农业农村部近日召开的青藏高原区域畜禽资源调查启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石巍宣布了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原产西方蜜蜂的历史。
追蜂——
首次发现西方蜜蜂新亚种
“世界上的饲养蜂种主要分为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两大种群。”石巍告诉记者,由于西方蜜蜂对大宗蜜源的采集力强,因此蜂产品也更加丰富。自上世纪引入我国后,西方蜜蜂已逐渐成为我国蜂业生产中的当家品种。“目前,我国引进的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以下简称意蜂和卡蜂)等西方蜜蜂品种约有700万群,占到全国所有蜜蜂饲养数量的70%左右。”我国蜜蜂产业对国外西方蜜蜂的过度依赖一度让石巍感到担忧。
“在西域黑蜂发现之前,不光是国外,就连国内科学界都普遍认为我国境内没有西方蜜蜂资源,这个观念已经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直到2003年,领域内一篇科研论文的发表触动了石巍敏锐的神经——在距离我国新疆伊犁600公里以外的区域内发现了一个西方蜜蜂新亚种。
“发现地与伊犁之间并没有天然屏障,这个新发现的亚种很可能在我国境内也有分布。”凭着这样的猜想,受到启发的石巍立即带领团队启动了野生西方蜜蜂的搜寻工作,这群“追蜂人”便由此开始了长达近六年的“追蜂行动”。
2006年,石巍团队的研究生刘之光奔赴新疆伊犁地区,开始了辛苦而繁重的蜜蜂资源采集工作。经过分析发现,在采集的80群蜜蜂样品中,仅有一群与其他存在血统差异,“这群样品是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的一个养蜂户刚刚从野外收集到的蜂种。”这一发现让刘之光激动不已。
为了找到更多“原生态”的野生蜂群,团队委托当地蜂农刘天奇和哈萨克族牧民胡安那力·波拉提立即在别斯托别乡、阿勒马勒乡等地的山区继续寻找野生蜜蜂的踪迹。
但事与愿违。在之后近三年的搜寻过程中,团队也曾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多次进入新源县天山山麓深处探寻,但由于天气、交通等原因都未能找到。
好运总会眷顾坚持不懈的人。没过多久,石巍得到消息,称哈萨克当地牧民在夏季放牧点附近有饲养蜜蜂。循着这条珍贵的线索,历时八小时的暴晒和颠簸,她带领团队深入天山深处一片哈萨克牧民的夏牧场,这里便是西域黑蜂的自然栖息地,也是这个野生蜂种被首次发现的处女地。
草地上,15只老旧的俄式蜂箱随意摆放,几群蜜蜂在蜂箱周围嗡嗡飞舞。“由于当地牧民不会饲养蜜蜂,因此这些蜜蜂时而生活在蜂箱中,时而又飞回到周边森林的树洞里,牧民只是每年夏天来取一次蜜,没有采取任何饲养管理措施,完全任其自然繁殖。”这位年近50岁的牧民告诉石巍,这几只废弃的蜂箱是主人爷爷留下的“老物件”,家里往上4代人一直以这样的方式获取蜂蜜。
随后,团队深入发现地,在当地半径5公里范围内开展地毯式搜寻,共发现这样放养方式饲养的黑色蜂种近百群。“经过形态学鉴定和DNA分析,确定其属于西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与2006年采集的蜂样一致。”由此,这个被人类遗忘的中国本土西方蜜蜂资源终于首次呈现于世人面前。
在艰苦的搜寻过程中,当地复杂、恶劣的路况给工作平添了不少难度。“生活在这些山地的哈萨克族原著民,特别擅长爬山,对当地野生动物状况最为了解。深山中气候多变,交通极其不便,如果不是靠熟悉地形的当地牧民带领,工作很难推进。”石巍说。
天山山麓多处山地地形,当地交通闭塞,物资匮乏的境况让石巍至今难忘。“在前往牧场那天,赶上下雨,道路非常泥泞,连续换了三辆汽车依然寸步难行,只得向当地人租了几匹马作为代步工具。”据她回忆,当时马腿将近有半截都陷在了泥里,就这样在烈日下艰难地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当时浑身上下全都是汗和泥,狼狈得很。”
虽然搜寻过程曲折坎坷,调查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但石巍仍然对每一次“追蜂”都充满期待。她说,每一个物种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正是因为地处偏僻,地理环境特殊,才使西域黑蜂的种源在不受外界种群的干扰下被保留下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30/20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