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展台前驻足品尝乳企带来的产品。
奶业展览会上,听了企业介绍,外国友人对中国奶企的产品竖起了大拇指。资料图
7月12日~14日,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暨奶业展览会在天津举行。作为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节点,此次大会被赋予了更多内涵,中国奶业也在勾勒着历史的轮廓,梳理发展的历程。
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了《中国的奶业》白皮书,举办中国奶业70年专题展览、文艺汇演,并举办了16场主题明确的奶业全产业链高端论坛。在回溯历史,眺望未来的氛围中,中国奶业人开始了对产业链的反思,对消费形态的整体提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市场体系中去。
奶业全产业链中的价值反思
在此次奶业大会上,记者看到了不少企业除了产业层面的提升,也正在积极重构奶业的价值链。
7月12日下午,会议主办方在大会正式开始前发布了《中国的奶业》白皮书。书中指出,2018年全国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9%;其中6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排名前3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9.8%;排名前2位的企业进入世界乳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强,分别在亚洲排名第一位、第二位。
同时,在农业农村部推动下,我国奶业20强企业成立了D20企业联盟。目前,D20企业生鲜乳收购量占全国的57%,乳制品销售额占全国的55%。
奶业涉及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原生态、饲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装、商品批发及零售、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知识传播等诸多环节。当前,无论是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还是市场营销、消费、污染物处理等环节,大中型加工企业占产业链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利益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出现。处于弱势的奶农和奶场效益始终不高,“奶贱伤农,奶俏不惠农”的情况时常出现。奶牛养殖企业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中小养殖户效益微薄,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
2004年国家全面免除农业税,标志着从政策层面着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通过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方位的提升、整合,促使产业链上的不同参与者都能受益;2018年12月,《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支持加工企业反哺奶农,指出要采取加工企业与奶农相互持股等形式,建立互利共赢的纽带,采取养殖圈舍和奶牛入股、补贴资金入股等方式,鼓励加工企业通过二次分红、溢价收购、利润保障等支持奶农,切实保障奶农合理收益,引导养殖向专精发展。
目前,各大奶企在构建奶业“全产业链”已经成为共识的前提下,也正在积极构建价值链。蒙牛总裁卢敏放介绍,今年6月份,蒙牛发布了奶业振兴“136”工程,通过“爱养牛”集采平台、奶牛研究院和“数字奶源—智慧牧场”三大服务平台,实施包括推进“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科学计价、前置量价、人才培养、党建共建”共六项利益联结举措。卢敏放说,奶业振兴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彻底挖掘出来。
“爱养牛”集采平台是借此次奶业大会的契机首次公开发布的全球首家奶业产业链B2B交易平台,致力于让生产加工厂家与牧场主垂直交易,让产业链更高效、更便捷,杜绝强买强卖,从根本上降低原料、金融、物流三大成本对牧场的压力。
为了打破传统的价值分配体系,从技术上寻找突破口是必经之路。
宁夏恒源林牧业牧场主王曦告诉记者,通过与伊利的合作,他的牧场正在从传统牧场,转变成运用数据实现精细化运营的现代化牧场:在安装了伊利“新牛人系统”后,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绝大部分牧场的经营管理工作。王曦可以通过手机上安装的该系统随时掌握饲料成本、繁育数据、奶厅数据等,用数据分析一个月来牛群养殖和管理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还欠火候。“新牛人系统就像是牧场管理‘特效药’,哪里有病治哪里,非常精准。”王曦说。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指出,面对未来奶制品消费需求的增加,必须要把小的家庭牧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技术含量,将其改造为更加现代化的家庭农场,使牧场的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产业链中价值分配的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24/20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