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载,沧海桑田巨变。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古老国家,从积贫积弱的状况起步,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专栏,集中刊发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这是毛泽东主席1965年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里的著名词句。
70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变新颜。
在井冈山下被誉为“赣水那边红一角”“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吉安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如今的吉安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横江葡萄”已成为井冈山下农旅结合的一张名片。2019年,吉安县横江葡萄种植户发展至3800余户,并成功带动贫困户1232户,全县种植面积达5.3万亩,总产量达3.8万余吨,产值达3亿余元。葡萄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吉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大胜介绍,2008年以来,通过开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并结合景区景点改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高科技生态葡萄观光园,开辟了“红色文化+产业+旅游”的新路径,来吉安县的游客越来越多,也使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吉安县的嬗变,只是江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江西累计完成5万个左右自然村组整治建设,惠及农村群众304万户1225万人,“连点成线、拓线扩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初步形成;有43个县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机制,92%的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基层干部群众说,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建、扶贫攻坚、宅管建房、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电子商务、文化兴村、乡风文明、集体经济和乡村旅游等发展,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打下了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以保证资金全覆盖多受益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委书记江枝英介绍,江西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赣州试点,到2006年面上铺开,再到2017年转型升级,10多年来为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推动“三农”工作的“龙头工程”,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央农办《农村要情》2017年第25期专门刊发《江西省大力开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全面推介江西经验做法。
江西村庄整治建设以50户为基本单元,年度村点指标按农村人口和村民小组数各占50%的权重,分配下达至各县(市、区)。2017年以来,江西年度村庄整治建设规模由原来的5000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万个左右。目前,江西已累计完成13万个左右村组的整治建设,占全部村组的65%左右。其中,2017-2018年完成13219个宜居贫困村组整治建设,基本实现贫困村组整治建设全覆盖。
从2017年开始,江西新农村建设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由原来的15亿元增加到60亿元以上,并按5∶2∶3的比例分担。据统计,江西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累计投入近千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约占30%左右、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约占20%左右、社会帮扶资金约占7%左右、农民投资投劳折合资金约占33%左右、其他资金约占10%左右。客观地讲,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是江西各级财政持续投入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各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理念,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沿线推进、连片建设,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魅力独特的精美村庄和示范带,“连点成线、拓线扩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农村呈现出“更高质量、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喜人面貌。
各地坚持把“政府想干”和“群众想要”有效结合起来,突出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获得者。据初步统计,江西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累计完成改路21万公里、改水566万户、改厕541万户、改沟9万公里,兴建各类公共设施26万个,惠及农村群众600万户2600万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22/20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