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发展电商乡村旅游 助劳动力就地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但要成为农业强国,还有很多路要走,实现“乡村振兴”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近日,记者就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采访了“三农”问题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何秀荣认为,推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就要在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充分解决乡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可以有效地就地转化劳动力。

  记者:近年来,我国长三角一些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规模上也有一定提升,这种形态能否代表未来农村的一种发展模式?

  何秀荣:在大城市周边、沿海发达地区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最近几年都搞得很好。以种西红柿为例,两口子种5亩地,大概可以经营2个大棚,一年总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发展类似于有机农产品的优质农业。但在广阔的西北内陆、中部地区,还是要种植粮棉油这些大宗作物,都属于附加值没那么高的农产品,大宗作物的生产还是要靠规模来支撑。农业要想有竞争力,还是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记者:规模化经营是否意味着要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出来?

  何秀荣: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有一定空间。现在是60%多一点,按照国际上的经验来判断,一般要到70%才会稳定,也就是说还有10个百分点的空间。

  不过,即使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也仍有4.5亿左右的人口要在乡村地区生活,这意味着有2.5亿左右的劳动力要在乡村地区就业;而农业的劳动力不需要1亿人,也就是说在城镇化率很高的情况下,农村仍然有1.5亿的富余劳动力。

  当然,推动城镇化也有很多难题。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农村户口的人在城市工作、生活,他们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人口,但是光进来没有用,还要真正将“农民”变成“市民”,享受市民待遇。

  记者:这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在哪里?

  何秀荣:这1.5亿劳动力必然要在乡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乡村地区的产业,不只是第一产业,还包括二三产业。只有乡村人口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地转化就业,在我看来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发展农村电商,三是发展类似于乡村旅游这样的第三产业。

  农业和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产业的持续发展,距离原产地近是在农村建立加工业的一个有利因素,由此可实现一个持续性较好的产业成长。不过农业深加工对农产品的标准化有一定要求。这就要求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一定改造。例如,德国农业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农民种地采用合作制,合作社主要就是为农民统一提供加工服务。同时,合作社也不光是为了统一品种,还为了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

  农村电商也是很好的途径,不光是农特产品,大宗商品、粮食也适用。农村电商的优势是扩大了销售半径,大家发现在拼多多上买水果很便宜,就是因为线下流通成本太高了。农村电商不但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提高产品产地售价,还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反馈调整种植策略。

  不过,农村电商同时也面临问题:农民各方面的意识都需要培养。现在电商平台在农村市场竞争激烈。像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渠道下沉很厉害,在农村扎根很深,关键是站在了农民的角度想问题:种什么不种什么,结构怎么调整,农民不太清楚,但这些渠道下沉的电商会告诉你。这对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培训的过程。这个东西别生产了,网上卖不出去价格很低;现在什么东西价格卖得很高,有能力就种那个……市场信息就反馈到种植户那里,农民根据市场调整后再上网卖东西。同时,做电商可以消化不少劳动力,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三产业主要是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除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增加人气,促进乡村生活现代化。现在的乡村旅游从农家乐发展而来,已经变得规模化、集群化,最后能否进一步形成综合休闲康养,甚至发展出养老护理等产业,还得再观察。其实,乡村旅游也是很好的模式,但是同质化太严重,比如山西的大院搞得不错,一窝蜂就全做这些,交通不便的那些就没人去了。所以乡村旅游还是要想办法让游客成为回头客,才能长久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转化 土地 大棚 经济效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