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把全村的土地种成“一块田”


  韩永武本报记者石亚楠文/图

  华北平原的麦子熟了!夏日的风拂过,广袤的农田里翻滚起金黄的麦浪。往年的这个时节,点缀在麦海里的,是着装各色的农民弯腰的身影。

  可在山东省莒南县道口镇赫马岭村的麦田里,景象与往年不同。尽管全村570亩冬小麦已全面成熟并开始收割,但大田里却“只闻机器声,不见人奔忙”。在村西头的连片麦田里,仅有1台联合收割机和1辆运粮车在有条不紊地作业。

  谁在管理农田?2018年初,赫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魏振伍带领村民成立了莒南县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的土地以及村民的土地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管理,形成了“土地入股+整建制托管+农业保险+盈余分红”四位一体的土地股份制合作模式,合作社不仅破解了“谁来种粮”的难题,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集体双增收。

  近年来,该村探索实行“党建+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抓基层党建为突破,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村集体年可实现增收50余万元;村民按股份数每年每股保底收益800元,并根据年度经营情况以现金或粮食的形式进行二次分红,年每股总收益900元以上。

  1

  合地到村,全村土地集约规模经营

  和其他村子一样,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近年来,赫马岭村村庄老龄化和空心化严重,“年轻人既想出去打工,又不忍心撂下家里的田地。如何既解放生产关系,又能盘活好现有的土地资源”,成了魏振伍一直想要破解的难题。

  几年前,该村党支部带领五名村“两委”干部集资领办成立了莒南县农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百余台大小农用机械低于市场价服务周边村庄农户,不仅给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让村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了土地托管的种田模式。全村127户农民全部主动选择了土地“半托管”。但是“半托管”依旧不能完全解放村里的劳动力,季节性外出务工让村民整年“两头跑”。

  看到本村相比于附近的村庄,土地更加规范平整,适合机械作业,有着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先天优势。并且村里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外出务工的意愿强烈,魏振伍心想:“干脆更进一步,以村子为单位进行土地整合,把赫马岭村近千亩的土地整合成‘一块田’,成立专门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由村集体统一管理。”

  说干就干!2018年初,魏振伍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反复研究,吸取了之前经营合作社的经验,拟定了新的章程和盈余分配方案。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反响积极,莒南县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莒南县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一支包括5名村“两委”干部在内的12人专业生产团队。忙碌了干部,解放了群众,在保证村民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后获得的土地产出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让村民摆托了土地的束缚,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自由!

  村民魏振思老人今年75岁,在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前,他和儿子、儿媳共同耕种4亩耕地。由于放不下这几亩土地,儿子、儿媳只能在周边地区偶尔打点零工,年家庭总收入不足2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魏振思一家将4亩耕地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儿子、儿媳卸下了土地包袱,很快在日照市区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两人的月收入加起来就有近万元。魏振思老人也终于可以悠闲地颐养天年。

  魏振思家庭生活的变化并非个例,而是全村村民新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的赫马岭村完全变了一副模样——田地里再也看不到挥汗如雨的村民,村庄道路上再也没有了打场晒粮的现象,村里的老人、孩子即便在这往年最忙的农季仍然可以坐在洁净的路边玩耍、乘凉……

  2

  党建引领,趟出致富增收“好路子”

  土地股份合作社创立一年多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原因不仅在于村子原来就有发展规模经济的“好底子”,还因为村子还有一套为农民打工的“好班子”。

  “好底子”是指该村在2014年成立的莒南县农联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最初是由该村五名“两委”干部集资20万元、村集体出资10万元成立的。目前,该合作社已经拥有大型农业机械4台、各类小型农用机械100台套,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余万元。随着合作社盈利的逐年提高,该村“两委”干部不但不取分红,还把前期集资股份撤出,无偿转让给村集体,盈利全部由村集体支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耕地 小麦 玉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