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以“解剖麻雀”法啃下硬骨头


  杨育新本报记者陈显萍文/图

  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位于县域西北部,地处偏僻山岭间,村民居住分散,土地贫瘠,是小浪底镇今年拟脱贫的2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有230户7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户171人,贫困发生率21.92%,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也是全县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孟津县因村施策,逐户走访摸底“解剖麻雀”,集中分析研判“啃硬骨头”,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昔日深度贫困小山村,正悄然发生着大变化。

  1被遗忘的“金饭碗”

  走进上梭椤沟村,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眼前杨树林高大挺拔,复行数十步,屋舍俨然,流水鸟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沿着梭椤河河床种植了大量的杨树。”村委主任王周说,“原本想发展经济林,但几十年来没人管理,也就没有砍伐、卖出过一棵树。”

  上梭椤沟村230户780口人,散居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户171人,除了靠天吃饭,基本上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如今,30余米高的钻天杨密集挺立,林荫匝地,绵延4.5公里,加上依河而建的村庄,极具豫西地区原始风貌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

  “四五年前开始,城里人自己摸到咱这沟里选景拍婚纱照。慢慢的就经常有人来写生、摄影。”王周说,“但拍完、看完就走,村里没吃没住的。想留住游客咱没那意识,也不知道该咋办。”

  对上梭椤沟来说,保存完整的自然生态就是“金饭碗”。可问题是,这“金饭碗”该怎么用?

  2因村施策“金点子”

  帮扶要帮在点子上。孟津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先后8次到村“解剖麻雀”,提出“金点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共识。

  “县里用无人机‘照照’咱村,还做了规划。梭椤沟可是要打翻身仗啦!”贫困户谢润夏感受很深。“无人机”“规划”,时髦的词眼儿张嘴就来,尽管这位76岁的老人说不太清楚,但说起这些扶贫的事儿,却是激动不已。

  感受来自变化,变化源自行动。

  针对原生态资源优势,近年来,依托上梭椤沟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顺应城市居民向往自然、热衷假日短途旅游的休闲趋向及消费心理,孟津县创新思路和方法,因村施策,始终让“金点子”围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制定了上梭椤沟整体村庄规划并落地实施,帮助上梭椤沟村开办乡村农家乐餐厅,为到上梭椤沟村写生、旅游、摄影的游客提供农户自种的蔬菜、水果等特色美食。

  今年春节过后,县镇两级整合资金216万元用于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短短几个月,近3公里入村道路已经硬化完工,建成不久的“婚纱摄影基地”环形栈道、休息驿站、换装木屋吸引了大批游客,县自然资源局对口建设的文化广场已经建成,县旅游商会扶持的“农家乐”已经开业,市美术家协会“美术写生基地”也将在这个暑期迎来第一批学员。

  吃、住、行配套才能留住游客,上梭椤沟迈出关键一步。

  “我想叫孩子回来干点啥。”51岁的村民李线因婆婆需要照料、儿子外出、女儿上大学,自己无法外出打工。“就是想着孩子们要是也回村里创个业啥的,肯定不赖。”眼瞅着村里一天天变好,李线充满希望。

  3项目精准助增收

  站在村南的岭上向北望,上梭椤沟村一片绿色尽收眼底。除了春季新栽种的绿植,连片的艾草郁郁葱葱。

  “种粮食一年最多能落300块钱。”王周说,“去年种艾草我一亩地收入1300多元,比种地强。”上梭椤沟村丘陵加旱地,适宜艾草种植且见效快。去年以来,村集体按照“公司+农户”模式种植艾草200亩,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70元。眼下,丰收的艾草再次进入收割季。

  “缺资金咋办?”,小浪底镇党委书记王明明说,“有的家庭想种艾草,但初次投入拿不出钱来。”6月中旬,县农商银行“整村授信”500万元,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跃跃欲试。村两委今年将新增艾草种植面积200亩,预计明年可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艾草种出来还得有销路。作为配套项目,镇里组织周边几个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建成初加工和艾绒艾棒深加工车间,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李线也不再为不能出去打工发愁了。去年艾草收获季节,她在加工厂务工3个月,每天就能收入12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经济林 钻天杨 土地 杨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