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国龙王岩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龙华村的王建平种大棚蔬菜有10年的历史了。在种植过程中,她发现地越种问题越多,特别是到了生长后期,植株早衰严重影响产量。今年,这些问题终于解决了,“用专家技术的黄瓜,早衰现象大大减轻,不仅后期产量跟得上,还实现了提早上市,前期收入多了三成,一茬下来多了一成半。”
王建平口中的“专家技术”指的是设施蔬菜绿色高效精准施肥技术。十多年来,围绕设施蔬菜化肥用量过高、养分比例严重失衡等突出问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绍文带领团队,在我国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持之以恒开展研究,“炼成”了这套蔬菜施肥技术的真功夫。
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可减施化肥30%以上、增产6%以上、增效10%以上,还可以提高蔬菜品质、保持适宜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截至目前,该技术已累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14个省(市、区)示范推广超过1000万亩,培训菜农、基层农技人员1.5万多人。
系统研究给菜田做个“全面体检”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快速扩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化肥过量施用对蔬菜品质和土壤质量带来了风险。
2004年前后,作为从事土壤肥料研究的专家,黄绍文就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着手研究。他发现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媒体,很少有对全国蔬菜过量施肥问题做系统的研究报道。
“这就导致都在讲蔬菜过量施肥,但实际上,我们对全国的情况并没有系统清楚的认识。”黄绍文说。
2009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团队刚一组建,黄绍文就明确了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对全国主要菜区菜田的土壤质量状况、肥料使用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摸清家底。
黄绍文团队根据种植区域、栽培方式、作物种类等分类,采集了30个省(市、区)的1200多个土壤样本,并进行土壤有机质、酸碱度、养分等30多个指标的检测分析,给菜田土壤来了一次全面体检。
“相比于粮食作物,农民种植蔬菜的年限较短、经验较少,不同地块施肥的差异很大,过量施肥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且施肥比例不平衡问题也很突出,这就导致土壤肥力不均匀、菜田生态环境退化、蔬菜产品安全性降低等现象的存在。”黄绍文说。
看似十分概括性的结论背后,是无数个分析数据的支撑。除了总结出我国不同菜区、不同类型菜地的土壤与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数据也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黄绍文说:“蔬菜施肥和菜田土壤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设施菜田减肥增效研究和技术推广,同时探索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寻找蔬菜生产更加绿色、高效、精准的施肥技术模式。”
定位试验让蔬菜能够“吃得正好”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蔬菜基地里,如果黄绍文不介绍,大家不会知道这栋看似普普通通的温室,居然已经承担了十年的科研任务,它也是国内以完全生产模式下开展定点试验任务时间较长的蔬菜温室。
“一种施肥模式对土壤的影响,不是一年半载就能观察出来的,短则3~5年,长则10年以上,必须在一个棚内观察长期试验的变化,这就是定位试验。”黄绍文说,像这样的定位试验基地,还分别在河北、海南、山东等地各有1~3个,以观察不同地区主要栽培制度下不同施肥技术模式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农学、品质及环境效应。
“蔬菜吸收肥料养分,就像我们吃饭一样,既不能饿着也不能撑着,要吃得刚刚好,才能产量和品质兼得。”黄绍文团队出于让蔬菜“吃得正好”的初衷,研究了基于“5R养分管理”的设施蔬菜绿色高效精准施肥技术,“5R”是指正确肥料用量、正确施肥模式、正确肥料品种、正确施肥时间、正确施肥位置。
“目前国内外养分管理强调‘4R’技术,不同于大田粮食作物,我们明确提出正确施肥模式是设施蔬菜养分管理中极其关键的技术。”黄绍文说,施肥模式的关键也正是我们国家政策中正在倡导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团队经过研究,提出了主要栽培制度下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模式和比例,形成了有机肥替代综合增效技术。
“肥力低的地块,有机肥替代的比例低一些;肥力比较高的地块,有机肥替代的比例高一些。”按照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来划分,由于我国大部分菜田土壤有机质处于中低水平,黄绍文建议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在40%~50%,露地蔬菜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2/19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