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可欢
河涌环绕,廊桥相连,遒劲古榕,公园凉亭,石栏碑刻……走进广东省佛山市南庄镇的龙津村,一股写意山水画般的清新迎面而来。这个有着700多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古村落,与许多珠三角的农村一样,四十年前,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大办工业,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分子。随后却又因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不善,负债4亿元人民币。然而,流淌着改革基因的龙津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开基层治理先河,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巨债村”变成如今的“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村”,每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亿元,村民们过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乡村田园生活。
从负债4亿元到集体资产达5亿多元
1998年以前,由于村办企业盲目扩张,连年亏损,龙津村的土地、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几乎都抵押了出去,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何让这个古村落恢复往日的活力,让传统的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发扬,成为南庄镇党委政府的一件大事。彼时,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投身商海、企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的冯耀泉临危受命,出任龙津村党委书记。
面对眼前的“烂摊子”,冯耀泉深感责任重大。已经在市场打拼多年的他敏锐地认识到,当初因为改革开放,龙津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如今要想把村集体经济拉出泥潭,还是要依靠改革。上任后,他立即着手对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全新谋划。对长期亏损的几家村办企业实施停产整顿和转制。通过转租使用权,村里不仅摆脱了企业长期亏损的包袱,还每年获得了2000万元的租金收入,村集体经济就此被盘活。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协调发展,村党委严格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村里下辖的10个村小组依据其各自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划分为“标杆村组”“一般村组”和“薄弱村组”,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允许有条件的村组先发展起来,再回过头来带动经济落后的村组,着力培育“先富帮后富”的良性互动机制。位于龙津村内部的红光村小组,由于地理位置不佳,难以发展商铺,村委会便转换发展思路,探索新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其合作共建了“新龙津人公寓”物业租赁。如今,公寓租赁物业已经成为红光村小组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前土地租金很少,改造之后变成一亩几万块的物业租金,土地增值了十几倍。”红光村小组长廖礼庆感叹道。
“2008年深秋,当把村集体欠银行的最后一笔款项近5890万元一次性全部还清后,我如释重负,终于兑现了上任之初对村民的承诺。”冯耀泉说。
如今的龙津村,集体物业、存款等资产总额达到5亿多元,每年的村集体收入和村民年分红收入分别达到1亿多元和2万多元。
村务共治让干群心连心
随着土地的增值以及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龙津村需要管理的集体资产规模迅速增长,村民的利益诉求复杂化,管理工作的难度显著提升。为了更有效率、更透明地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2014年3月,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龙津村专门制订了《龙津村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实施方案,为村务管理量身打造了具有龙津特色的村治模式,开创了广东省基层社会治理的先河。“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以村“两委”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与党员结对“参政”,扩大并实现了村务“共治”。
村“两委”班子还定期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学习培训,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明显提高,龙津村很快形成了村情共知、村业共谋、村资共管、村利共享、村责共担的良性局面,并实现了“三心”,即村民对村“两委”及村小组长放下了疑心,村民代表参政议政做得开心,广大村民能够放心。“每个季度要通过述职会向村民汇报情况,村民代表做了什么,大家都一清二楚,村民有质疑当场提,代表当场解答。”村民代表廖永棠表示,村民代表责任制的实施让村务更加透明、公开,村民对集体家底了如指掌,避免了无端猜疑产生的误会。
冯耀泉介绍,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不仅架起了村民、村内厂企与村“两委”之间沟通的桥梁,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调动了大家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热情,同时还汇集了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智慧,人人集思广益,共同为村集体出点子、谋出路,有力推动了村子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6-27/19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