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从这里延伸 ——一个县域发展的思想源泉
本报记者杨久栋李飞李纯
用以指引一个大国跨时代发展的深刻思想,必定在实践中反复锤炼而得。坚定不移走一条特色之路的战略定力,必因经受住历史检验而强。
我们沿着几条重要的思想脉路回溯而上,并以一县的实践为尺考量之——思想引领实践、实践丰富思想的互动关系,似强劲的脉搏一般,触之即有明显感受。
展开一幅浙江地图,十字对折之后,中心点所在之处,是一个名为磐安的县,这里因此得名“浙江之心”。
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先后两次来到磐安调研座谈,并对磐安在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实施生态富县战略、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磐安10多年的发展航程点亮了思想灯塔。
于今,当我们试图在浙江找寻县域全面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实践路径时,“浙江之心”磐安无疑是一扇窗、一把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磐安从保护一座古茶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大踏步地迈上了——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2018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浙江不少市县干部看来,这样的重要表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源——传承与发展。
磐安人是从一座古茶场出发,走上这条道路的。
磐安县玉山镇马塘村的茶场山下,有一处白墙黛瓦的四合院。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玉山古茶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块活化石。古茶场里有茶神许逊的传说,有旧时傕茶的法令、斗茶的规矩,也有浙江茶文化的展览展示。记者在这里走上一圈,听一次讲解,收获的是一份对茶文化的新知。
造访者很难想到,这座古茶场曾经院落荒芜、屋舍残破,甚至当时浙江省委调研组一行,要在茶场一个破着大洞的老房子里座谈研究保护措施。
古茶场的房子倒了,文化也就随之而“倒”了。必须保护好,并在保护中开发好古茶场,在开发中弘扬茶文化。为此,浙江省政府专项拨款500万元,要求对古茶场完成抢救性修缮,让“赶茶场”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农耕活动再焕勃勃生机。
玉山古茶场重新年轻起来,十里八乡的村民恢复了一年两次赶茶场聚会——春社、秋社。他们演社戏、迎大旗、舞龙灯等,祈风调雨顺,庆五谷丰收。“赶茶场”也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从这时开始,磐安开启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征程——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鼓励旅游特色村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基地,对每场节目8个以上或时长1小时以上的,给予5000元补助,对具有市级以上影响力的文化娱乐和民俗节庆活动,给予3万-10万元的补助。
玉山古茶场,连同周边村庄,一起变了模样。
2009年,马塘村民周美良一家在茶场前的老街开了一家“美良特产店”,制售磐安土特产品,现在日均能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变化从何而来,他和马塘村民心里“清楚得很”。
磐安炼火、寿龟奉茶、赶茶场、树龙虎大旗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活动焕发新生,从无人问津、濒临失传到走上舞台、满堂喝彩,由一年中只在特定节日演出变成日常表演的节目。
身心两安,自在磐安。在江浙县区中,山川壮丽者有之,乡村秀美者有之,而磐安乡村旅游火爆异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磐安乡村“有文化”。游客来此不仅住民宿、吃土菜,而且可以在山水田园之中体悟当地的人文风情。
尖山镇陈界村依靠紧邻景区的优势发展民宿经济,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如同城市的一个小区,少了许多乡村的味道。不少游客甚至抱怨:“白天游景区乐得欢,夜晚无活动闷得慌。”
陈界村通过常态化引进“非遗一台戏”,化解了这一尴尬。每天晚上在村里文化礼堂里,《花头台》《纺棉花》《铜钿鞭》等1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轮番上演,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场珍贵的乡土记忆,让陈界村成了“走过了,忘不了,留得下,还想来”的地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1-16/33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