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生献给中国豆


  豆秸由绿变黄,豆荚由瘪变鼓……一年又一年。“中黄13”的选育工作是1992年开始的,当时课题组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杂交,经过近6年的选育试验,其后代达到了王连铮要求的效果——产量高,品质好,株高整齐,性状不分离。

  自1998年开始,“中黄13”开始接受生产鉴定评比,据测算,该品种可以实现增产20%~40%,并且由于它的广适性先后通过了国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和四川9个省市审定。

  “一般的大豆品种能通过四五个省的审定就不错了,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没有一个大豆品种的适应性超过‘中黄13’。”王连铮自豪地说。

  高产稳产是农民喜欢“中黄13”的最主要原因。“中黄13”在黄淮海地区曾创造亩产312.37公斤的单产纪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202.7公斤,增产16.0%,全部25个试点均增产,产量列参试品种首位。

  在宿州种植“中黄13”大豆的农民用“皮实耐用”来形容它。“中黄13”具有多抗性,抗倒伏,耐涝,抗花叶病毒病、紫斑病,中抗胞囊线虫病。自2002年推广以来,无论何种年景从未出现过绝产绝收的情况。

  以“中黄13”为广适高产骨干亲本培育出新品系308个,其中参加国家和省级区试新品系38个,整体提升了我国大豆育种水平。

  王连铮主持选育的中黄35连创全国大豆高产纪录。该品种通过了黄淮北片、北方春大豆、内蒙古及吉林审定,属高产高油品种。他通过良种良法结合创高产,利用中黄35结合滴灌施肥化控调酸等方法连续创高产,做到水肥同步,减少化肥流失,创新了栽培模式。2009年在新疆创亩产402.5公斤,实收86.83亩,亩产364.68公斤,创我国大豆大面积单产记录。2012年在新疆再创小面积亩产421.37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连续5年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

  肩负责任扛起国产大豆旗帜

  “中黄13”通过国家审定的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因此,“中黄13”的发展、推广一直伴随着中国大豆产业和进口大豆激烈搏杀的过程。

  国内大豆种植因受到进口影响,不断萎缩,甚至出现了放弃国产大豆的说法,但王连铮一直坚持身体力行地为大豆站台打气,坚定不移地开展国产大豆的育种与推广。“听到国家每年进口几千万吨大豆的消息,我立刻想到能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减少些大豆进口。我一辈子搞大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

  “中黄13”培育成功了,王连铮并没有止步不前,他想的是尽快将这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科技最重要的是服务生产,我们搞育种的,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新品种真正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所以育种、审定、推广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王连铮说。

  王连铮经常说,推广是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否则很难扩大种植面积。农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眼见为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地只有那么点,如果不慎重,出了问题,全家人的温饱都将受到影响。王连铮经常深入农村和大豆生产第一线了解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需求,根据生产需要开展研究,使科研成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018年12月26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的王连铮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有几位特别的“朋友”从各地赶来为他悼念送行,这些朋友就是种植或推广“中黄13”的农民。

  来自山东嘉祥的刘道峰告诉记者,“我是从网上看到王院长去世的消息,还有来自河南和安徽的农民,我们都是王院长和他的‘中黄13’的受益者,靠种植或卖种子富起来的。”

  来自安徽濉溪的农民刘超回忆说,“当时我只是听说农科院有个好品种,就自己找到北京想代理这个品种,副部长、院长在我们心目中是高高在上的,没想到是院长亲自接待我的,详细询问了当地大豆种植情况。”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刘春明研究员说,“品种不光是种子,在什么地方种、怎么种、出了问题怎么办,都需要专家指导,不是卖了种子以后就什么都不管,王院长经常到田间地头看。”

  刘超还记得有一次,天气预报淮北大旱,王连铮马上打来电话:“今年听说你们淮北大旱,中黄13怎么样?今年产量受不受影响?”一个大专家亲自关心农民地里的大豆,让刘超深受感动。

  王连铮注意通过高产创建、现场观摩、集中培训,发放资料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使优良品种的推广速度大大提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豆 品种 农学 野生大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