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打交道44年,当阳“放电影的老贺”说:“为农民放好电影,是我一生的信仰” 农村新报讯 当阳市縮溪镇文化中心贺宗耀,乡亲们都叫他“放电影的老贺”。
与电影打交道44年,机械电影设备早已换成数字电影设备,人们对电影也从狂热到平淡……都在变,但老贺初心不改,对电影的热爱没变。
年轻时,老贺做了7年兽医。1973年7月,他收到盖有公社大红印章的通知书,公社要办电影队,他被选为放映员。“那时别提多高兴了!”
说是美差,其实很苦。吃千家饭,睡百家床,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要放电影。儿子、女儿出生时,他都在大山里。通讯不便,他7天后才知道自己当爸爸了。
放映点多是山区,全套电影设备包括发电机、放映机、扬声器等,有200多斤重,山间小路肩挑背扛。老贺的队友受不了苦,陆续离开了放映队。
刚成立的电影队,就剩他一人,老贺有点颓丧。“电影是党传达各项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想到电影培训班上老师的话,老贺暗下决心,一定要咬牙坚持。“组织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怎么能放弃?”
在老贺努力下,公社成立了7个电影队,一年放电影1500多场,老贺当上了电影队长。
80年代,农村电视普及,电影遇冷,放映员纷纷转行,贺队长成了 “光杆司令”。
迷惘时,老贺想:“张艺谋、巩俐都是电影人,我也是电影人,缺了哪个电影人都不行。只要还有人想看,我就要坚持下去。”
复兴“阵地”,老贺挖空心思:借生产队闲置仓库,建相对固定的电影售票放映点。打听到农村有结婚、生子、建房、升学等喜庆场合,他也到场放映。
时间一久,当地老百姓就不觉得新鲜了。老贺又盯上外地市场,他跑遍了当阳、远安、枝江、松滋、钟祥、天门、京山等地所有乡镇。
“用这种方式,我们的放映事业又维持了几年。”老贺说,“最困难时,我开过早餐店,白天卖早点,晚上坚持放电影。”
老贺把“縮溪电影队”这块响当当的牌子扛到了2003年。这一年,电影队并入镇文化服务中心,老贺才有了新的依靠。他说:“终于结束了十几年流浪般的生活。”
2007年,国家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扶持农村电影队发展。老贺喜出望外,抓紧考了驾照,又自筹资金五万余元买了辆车,当专用的电影放映车,保证完成每年270多场的电影放映任务。
回顾电影人生路,老贺说:“为农民放好电影,是我一生的信仰。最多的还是满意,小小的遗憾也有,但没有后悔。”
(记者吴擒虎 通讯员张勇 王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11-12/19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