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扶贫搬迁挪出“穷窝”天地阔


扶贫搬迁挪出“穷窝”天地阔    农村新报讯 记者 张爱虎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中央部署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画出清晰路径——“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扶贫搬迁。
    “十三五”期间,全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1000万人。其中湖北搬迁30.63万户、97.79万人,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这些贫困户,大多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石山区、库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如此浩大的扶贫搬迁工程,在我省历史上实属罕见。
    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脱贫、不落一人”决战决胜的关键工程,要求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抓落实。
    全省各地迅速行动,抢抓机遇,当好先锋,务求首战告捷。

    精准识别系好第一颗纽扣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穿衣服第一颗纽扣扣错了,后面步步皆错。精准扶贫中,锁定贫困户如同系第一颗纽扣,尤为关键。
    系好精准扶贫的第一颗纽扣,我省各地用心谋划,做细做实。
    结合精准识别“回头看”,蕲春县对易地搬迁对象采取“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镇审核、县审定”的办法,要求部门干部、村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必须到户调查,必须在调查表上签字,必须见房、见人、见地,实现政策公开、评议公开、对象公开,把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交给群众。通过精准识别,全县易地搬迁贫困户由5428户减少到4515户。蕲州镇金鸡村上报初选的易地搬迁对象有19户,经审核后确定符合条件的只有1户,真正做到无水分、无争议。
    宜昌市通过集中宣讲、入户宣传、发布公开信等方式,将搬迁政策送到千家万户。通过调查搬迁意愿、签订搬迁意向书、填写搬迁申请书,全市共锁定建档立卡搬迁户16080户43909人,比省下达计划数增加318户,减少1969人。
    至5月中旬,我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出炉,确定全年实施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9万户、26.47万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计划4年内完成,今年搬迁任务占总任务的27%。
    按照省政府要求,6月中旬,今年的安置点将全面开工。

    严守标准预留发展空间

    在农村,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农民喜欢建大房子,不少人因建房欠债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扶贫搬迁,决不能让贫困百姓因搬迁举债。
    我省明确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按照国家“保障基本”的原则,中央补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可以达到但不超过25平方米。2人户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但是,如果死抠标准,不预留空间,不少需要搬迁的贫困户并不买账。
    5月19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次现场推进会在蕲春县召开。现场让人豁然开朗。
    该县漕河镇刘榜、青石镇花桥两个在建安置点,55栋安置房正在浇筑楼顶,更多的还在加紧建设。这些安置房中,有五保户6人合住型,更多的是25、50、75、100平方米的一层户型和125平米的两层户型。两户相连,造型别致,像是一栋栋双拼小别墅。
    “6人合住型是专为五保户设计的,按照一层设计,注重温馨、实用。其他户型则按照两层基础设计,为贫困户脱贫后加层预留了空间。”漕河镇党委书记郑维全说,这些安置房将实行交钥匙工程,确保贫困户“拎包入住”,贫困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2500元、户平均不突破1万元。
    在崇阳县,则创新推出了“小户型、无产权”安置模式。该县在规划建设和后期产权处理上,对贫困户以保障搬迁基本居住条件为首要任务,既节省了投资成本,也减轻了贫困户筹资压力。
    通城县则对“一人户”采取“集中安置、居家养老”的模式,由政府建设公寓性住房,产权属村集体所有。
    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既严守标准,又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在创新中前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识别 处理 相结合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